我們是一個小家庭,成員只有爸爸、媽媽、和小孩三人。每天小孩還沒起床,爸爸便去上班;如果爸爸有回家吃飯,還可以跟小孩玩一下,但是如果爸爸比較多應酬,回到家小孩已經睡覺了。父子相處的時間真的少之又少。有一陣子爸爸經常不在家吃飯,有一天突然比較早回來,小孩反而很好奇又帶著一點責怪的口氣問:「你為什麼那麼早回家?」那時候我們才意識到,小孩已經把「爸爸不在家吃飯」習以為常,父子的關係變得很疏遠。
現今的社會,父母各有各忙,平常全家一起活動的時間已經很少,連吃飯也是分批進行,一家人能坐在一起的機會真的不多。小孩還小的時候,因為作息和大人不一樣,所以常常會有獨自用餐的情況。但是小孩逐漸長大,便應該跟大人坐在一起吃飯。父母也應該盡可能陪小孩一起用餐。為什麼? 因為研究顯示,一家人常常坐在一起吃飯 (不管是早、午、晚餐) 對小孩的營養到學校的成績都有很大的幫助。
有效控制體重
研究顯示,一家人一星期能坐在一起吃飯三天以上,普遍體重都會在正常範圍以內。因為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會聊天,進食的速度自然會比較慢,小孩便不會因為吃太快而吸取過多的熱量。而且研究顯示,只要每餐多坐 3~4 分鐘,對體重便有明顯的差別。吃得更有營養
當一家人一起吃飯時,媽媽會以所有人的喜好而煮不同的菜色,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煮出來的食物便不會偏向某一種類,小孩可以嘗試到更多不同的食物,營養便會更均衡。再者,為了建立多吃蔬菜、水果的好榜樣,父母本身不管喜不喜歡吃,但是為了寶寶,也會盡量攝取更多蔬菜;寶寶看到父母的行為,也會跟著做;對父母、小孩都有好處。有更好的學習成績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防範中心」的研究,健康習慣如飲食與睡眠模式,對於小孩的學習成績有密切的關係。當我們跟小孩一起用餐時,我們可以確定小孩吸取到應有的份量和營養,讓他們有足夠的體力應付學校的功課。讓小孩有學習的機會
外國人很注重餐桌禮儀,其實中國人的餐桌禮儀也不少。譬如不可以和別人的手交叉拿食物、要夾自己前面的食物,不可以夾對面的、吃飯時左手拿碗,右手拿筷子等。這些禮儀都須要透過平常吃飯時,小孩的觀察或是父母的指導才會知道。除了餐桌禮儀,小孩還可以學習到分享。小孩應該要懂得把食物保留給別人,不可以因為自己喜歡便把所有食物吃光光。防止負面行為和情緒
根據研究顯示,每周聚餐五次或以上的家庭,青少年的負面行為,如抽煙、嗑藥、喝酒等的比例比每周聚餐少於兩天的低。頻繁的家庭聚餐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影響;因為和家庭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有較多正面的情緒,對生活更滿意。增進親子關係
父母可以藉著吃飯的時間,多跟小孩聊天;但是切忌太嚴肅的話題,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跟小孩有互相了解的機會;說說笑話、說說今天發生的事情、或是計劃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用餐時的融洽氣氛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把家庭成員連結在一起,讓小孩感到更多的愛、溫暖、和安全感。減低壓力
研究顯示爸爸媽媽如果能夠分擔家事和照顧小孩的責任,夫妻會更快樂。當小孩不小心弄翻食物而大哭時,媽媽可以安撫小孩,爸爸可以幫忙清理。或是當媽媽正忙於收拾餐桌時,爸爸可以陪小孩玩,讓小孩不會因為無聊而吵鬧。忙碌的工作讓我們忽略了很多生活上的小細節;往往這些小細節卻會給小孩帶來很深遠的影響。我的先生雖然因為工作的關係不能常回家和小孩吃飯,但是我們會盡量安排週末的時候一起用餐,因為我們十分明白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對小孩身心發展的重要性。為了彌補頻率上的不足,我們把重點放在「品質」上。就是說,雖然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間不多,但是每次一起吃飯時,都希望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下進行,讓這成為小孩長大成人後一個美好的回憶。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babble.com/body-mind/8-unexpected-benefits-of-eating-together-as-a-family/it-supports-healthy-weight/
http://www.sparkpeople.com/resource/nutrition_articles.asp?id=439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smylers/9640825972/sizes/l/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