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每個月掙多少錢?」
「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有錢/很窮?」
「爸爸,小文有個iPad,我爲什麽不能買?」
......
你的孩子問過關於錢的問題嗎? 如果有,你怎麽回答的? 如果沒有,你想好怎麽回答了嗎? 遲早有一天,孩子會對錢有概念,會模糊的感覺到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一樣的經濟能力。他們第一次問錢的問題時,你多半可以蒙混過關,但是他們一定還會再問的,你總要有一個讓他們滿意的答案。即使他們當時滿意了,年齡再大些,會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更好的答案。你準備好了嗎?
錢的問題,很敏感、很隱私,特別是面對孩子的時候,爸媽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一連串的疑問:爲什麽孩子會對家庭收入感興趣? 如果我告訴孩子了,明天會不會他全班同學都知道了? 孩子是不是受到同學的刺激了? 他的零用錢不夠用了? 他想要昂貴的禮物? 光是這些問題就足夠爸媽們産生很大壓力了。不過,別緊張,以問題對問題,其實是不錯的策略。
如果孩子還小,爸媽可以把腦海裡湧出來的問題丟兩個回去給他,孩子不會回答,可能就不再問了。但是,這只是第一關,爸媽只是暫時安全。小孩子一旦對錢的問題有興趣了,遲早還會再問的。可以不回答嗎? 從教育小孩的大方向來講,父母大多希望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因爲好奇心可以引導一個人思考與學習,所以即使是在錢這個敏感問題上,也最好不要試圖去堵孩子的嘴。特別是錢的問題,父母如果不允許孩子有知情權,那其實等於告訴孩子,自己不信任他。而且,小孩的好奇心往往是很難撲滅的,父母如果不講,可能會導致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找出來的答案很可能與實際情況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父母還是應該回答的。只是,怎麽答呢?
如果孩子還在上幼稚園或者國小低年級,爸媽要盡量避免給孩子一個數字。這個年齡的孩子,雖然認識數字,但對於錢的概念還非常模糊,一千塊錢對他們來說可能已經是天文數字了,而且他們完全無法理解家庭固定支出,所以如果他們聽說父母一個月有幾萬塊錢,可能會覺得家裡超級有錢,也許就會提出完全不切合實際的要求。
怎麽答呢? 試試下面幾個:「我和大多數人掙的錢都差不多」,「不同的工作薪資不同,爸爸掙的錢和同樣工作的人是一樣的」,「爸爸媽媽的收入足夠我們買家裡需要的東西」。
這個年齡的孩子會開始注意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濟能力,所以他們可能會問「小米家是不是很窮?」,「爲什麽小文家的房子比我們家大那麽多?」,或者「爲什麽我們不能買一輛更大的車?」這類問題並不比收入問題好回答,因爲我們不想簡單的告訴孩子誰窮誰富,我們需要引導他如何看待這樣的事情。
怎麽答呢? 看看下面幾個。「每家情況不一樣,工作不同,收入也不同。不管一人的收入是多還是少,他們都是一樣的人。小米家雖然錢不多,小米都是你的好朋友對不對?」
「不同人的工作不一樣,收入有高有低,收入高的人可以買大房子。可是爸爸媽媽很喜歡我們的房子,很高興我們住在這裏。要知道,天底下有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比如愛你的爸爸媽媽,全家人快樂的在一起。」
如果孩子比較大了,或者孩子不滿意對於收入的模糊回答,而你也覺得孩子足夠成熟了,那麽,爸媽不妨和孩子好好聊一聊。不用瞞他,告訴他家庭收入,不過在說的同時,也要告訴他每月的固定支出,房子、車、水電、瓦斯、網路等等,讓他明白,要維持這樣一個家,可一點不容易。
除了在孩子問問題的時候認真作答,父母在平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對錢的正確觀念,這樣才不會被孩子猛然之間丟出來的問題嚇到。首先,爸媽不要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孩子要什麽,都迅速給他買回來。如果爸媽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永遠學不到對金錢的正確觀念。其次,當孩子大到可以領零用錢的時候,爸媽就可以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錢,比如他想要的東西讓他自己存錢買。另外,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討論家庭財務計劃,當然更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爭論錢的事情;而當孩子比較大的時候,父母反而不需要刻意回避,完全可以讓他聽一聽父母商量錢的事情,這樣父母的金錢觀念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他。
「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有錢/很窮?」
「爸爸,小文有個iPad,我爲什麽不能買?」
......
你的孩子問過關於錢的問題嗎? 如果有,你怎麽回答的? 如果沒有,你想好怎麽回答了嗎? 遲早有一天,孩子會對錢有概念,會模糊的感覺到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一樣的經濟能力。他們第一次問錢的問題時,你多半可以蒙混過關,但是他們一定還會再問的,你總要有一個讓他們滿意的答案。即使他們當時滿意了,年齡再大些,會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更好的答案。你準備好了嗎?
錢的問題,很敏感、很隱私,特別是面對孩子的時候,爸媽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一連串的疑問:爲什麽孩子會對家庭收入感興趣? 如果我告訴孩子了,明天會不會他全班同學都知道了? 孩子是不是受到同學的刺激了? 他的零用錢不夠用了? 他想要昂貴的禮物? 光是這些問題就足夠爸媽們産生很大壓力了。不過,別緊張,以問題對問題,其實是不錯的策略。
如果孩子還小,爸媽可以把腦海裡湧出來的問題丟兩個回去給他,孩子不會回答,可能就不再問了。但是,這只是第一關,爸媽只是暫時安全。小孩子一旦對錢的問題有興趣了,遲早還會再問的。可以不回答嗎? 從教育小孩的大方向來講,父母大多希望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因爲好奇心可以引導一個人思考與學習,所以即使是在錢這個敏感問題上,也最好不要試圖去堵孩子的嘴。特別是錢的問題,父母如果不允許孩子有知情權,那其實等於告訴孩子,自己不信任他。而且,小孩的好奇心往往是很難撲滅的,父母如果不講,可能會導致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找出來的答案很可能與實際情況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父母還是應該回答的。只是,怎麽答呢?
如果孩子還在上幼稚園或者國小低年級,爸媽要盡量避免給孩子一個數字。這個年齡的孩子,雖然認識數字,但對於錢的概念還非常模糊,一千塊錢對他們來說可能已經是天文數字了,而且他們完全無法理解家庭固定支出,所以如果他們聽說父母一個月有幾萬塊錢,可能會覺得家裡超級有錢,也許就會提出完全不切合實際的要求。
怎麽答呢? 試試下面幾個:「我和大多數人掙的錢都差不多」,「不同的工作薪資不同,爸爸掙的錢和同樣工作的人是一樣的」,「爸爸媽媽的收入足夠我們買家裡需要的東西」。
這個年齡的孩子會開始注意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濟能力,所以他們可能會問「小米家是不是很窮?」,「爲什麽小文家的房子比我們家大那麽多?」,或者「爲什麽我們不能買一輛更大的車?」這類問題並不比收入問題好回答,因爲我們不想簡單的告訴孩子誰窮誰富,我們需要引導他如何看待這樣的事情。
怎麽答呢? 看看下面幾個。「每家情況不一樣,工作不同,收入也不同。不管一人的收入是多還是少,他們都是一樣的人。小米家雖然錢不多,小米都是你的好朋友對不對?」
「不同人的工作不一樣,收入有高有低,收入高的人可以買大房子。可是爸爸媽媽很喜歡我們的房子,很高興我們住在這裏。要知道,天底下有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比如愛你的爸爸媽媽,全家人快樂的在一起。」
如果孩子比較大了,或者孩子不滿意對於收入的模糊回答,而你也覺得孩子足夠成熟了,那麽,爸媽不妨和孩子好好聊一聊。不用瞞他,告訴他家庭收入,不過在說的同時,也要告訴他每月的固定支出,房子、車、水電、瓦斯、網路等等,讓他明白,要維持這樣一個家,可一點不容易。
除了在孩子問問題的時候認真作答,父母在平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對錢的正確觀念,這樣才不會被孩子猛然之間丟出來的問題嚇到。首先,爸媽不要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孩子要什麽,都迅速給他買回來。如果爸媽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永遠學不到對金錢的正確觀念。其次,當孩子大到可以領零用錢的時候,爸媽就可以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錢,比如他想要的東西讓他自己存錢買。另外,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討論家庭財務計劃,當然更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爭論錢的事情;而當孩子比較大的時候,父母反而不需要刻意回避,完全可以讓他聽一聽父母商量錢的事情,這樣父母的金錢觀念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他。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parenting.blogs.nytimes.com/2013/10/31/what-to-do-when-your-child-asks-about-your-income/#more-47953
http://www.learnvest.com/2011/12/teaching-kids-how-to-answer-difficult-questions-about-money/
http://www.learnvest.com/2011/10/7-mistakes-parents-make-teaching-kids-about-money/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kgnixer/7941841432/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rtcarson/5477313820/sizes/o/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