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帶著孩子參加朋友聚會的經驗? 當孩子們在一旁玩耍,看著他們天真的臉龐,同時身邊的單身朋友們正暢談著他們的工作、投資理財、事業規畫等等……接著,話鋒一轉,當大家問候你有孩子後的親子生活、為人父母的滋味時,你開始感到自己內心的掙扎與矛盾……理智上你知道自己花時間陪伴孩子多有意義,但在回答朋友們的問題後,心裡卻突然湧起一種若有所失的悵然感受 !?
其實,你不必對自己的感覺太過驚訝,因為這是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加拿大 UBC 大學的研究學員 Kostadin Kushlev 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在遊樂園裡給一些父母填寫問卷調查表,詢問父母們當下是否感覺陪伴孩子很有意義。他們在其中一組問卷的角落印上「金錢」的圖樣;而另一組問卷的角落則印上「小花」的圖樣。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當父母們不自覺聯想到「金錢」時,較不容易覺得「花時間陪伴孩子」很有意義。這項調查挺耐人尋味的,不是嗎? 當我們聯想到金錢時,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反應? 到底金錢是在哪一部分悄悄吞噬了我們花時間陪伴孩子的意義感? 大多數的父母,只要一想到金錢,腦袋裡總是出現一片烏雲,心情也因此為之大變:家庭開銷、帳單,還有許多事情要辦,陪孩子是不是有點太浪費時間? 我現在本來不是該在賺錢……
事實上,美國這份研究調查的父母們平均收入都在中等以上,他們都有基本的能力養育孩子或花時間陪伴他們。因此,這不禁讓人省思,身為現代父母的我們,是否太過杞人憂天? Kushlev 認為,這樣的結果是與人們的「自我中心」有關係。事實上,之前已有不少實驗針對「金錢」與「自我中心/自私行為」的關係作研究,而實驗的結果指出,當人們感到較富裕時,反而表現得「更不慷慨」以及「更強烈需要頭銜感」。報告也指出,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父母們在照顧孩子時,感到「有意義」的程度較低。
這項研究確實很有趣,而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許能從這項研究中學到一些人生功課。如果聯想到金錢確實會使人更渴望個人成就和目標,因而更專注在自己沒得到什麼、還想要什麼、又失去了些什麼……而忘記了自己生命中已經擁有許多寶貴的資產,值得我們好好用心照護和澆灌滋養。那麼,這應該不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的最佳心靈狀態。
好吧,既然是「心態」的問題,也許我們就能從調整自己的心態開始做起:
- 認清「事實真相」
想想看這個研究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很可能聯想到金錢,的確給做父母的我們一種認為自己「值得擁有更多、享受更大」的試探,而這正好與陪伴孩子時「給予和付出自我」的情操完全相反,難怪我們會感覺浪費時間了。當我們看清這個事實的背後真相,就已經跨越了一大步。是的,給予和付出並不總是那麼好玩,但生命中最撼動人的力量,不也最常發生在這種時刻嗎? - 陪伴孩子時,暫時將你的「經濟腦袋」關機
這可能代表著你需要暫時將公司的手機關機、停止每小時就收一次公務的電子信箱,或者在這段時間停止動腦去想任何擴展財務的可能性……這也許相當困難,但是,這樣的決心卻可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快樂的父親或母親。 - 休息是為走更長遠的路,找個人「定期代班」吧!
即使是再有熱情的工作,若是天天上班、全年無休,任誰都會產生反感而忘記初衷。陪伴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是全職媽媽,請跟你的另一半好好討論,也許你們需要每星期騰出一個晚上單獨約會,享受「大人」的時光。這不代表你們自私,而是為了更珍惜未來一週你與孩子的相處時光。況且,請人充當「褓母」也沒想像中那麼難,找個值得信任的朋友,花個四小時陪陪你的孩子。放心,孩子幾小時沒你在身邊不會怎麼樣,天也不會因此塌下來,如果你得付一點「褓母費」就付吧,若這樣能使你在這幾年避免成為一個愁雲慘霧的人,那麼何樂而不為? - 在夜深人靜時,花幾分鐘反觀人生
也許你心想,當父母的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了,哪還有時間做什麼人生思考?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在汲營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撥出片刻來咀嚼人生的美好與甘甜。像是回顧一下孩子今天又學到什麼新事物了? 今天陪伴孩子的時光,將會帶給他們什麼童年回憶? 身為父母的你,今天是否也在品格上也成長了一些呢? 自己在犧牲奉獻這件事上是否又多了一點能耐? 還是你發現自己今天進步了,你忍住不發脾氣,心平氣和地好好對孩子說話? 或者你今天溫柔耐心地教孩子學會做一件事? 當你有了這種新發現時,請別吝嗇給自己拍拍肩膀、鼓勵自己一下,也花一點時間跟你的另一半分享這一份小小的喜悅。當你開始注意到孩子的成長和自己的改變時,你會發現,人生的這個階段,你是投資在「人」的身上,你跟你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都更加「成熟」了。而這個,絕對不是金錢能夠買得到的。
現在,我們回到你和朋友們聚會的場景裡。是的,單身朋友們的事業目標、房產投資、物質享受聽起來都很棒、也很誘人。說真的,若你真心想追求,再等五年、八年也不遲。但你這一生只能經歷一次你眼前這個孩子的一歲零三個月,就是現在,此時此刻,你與他 (她) 的生命相遇、緊緊連結,而這一刻,你想送給他/她的人生禮物是什麼?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spsp.org/?PressRel_14Feb14_2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oksidor/2331463130/sizes/o/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