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的小朋友在三歲以後就變成「十萬個為什麼」,不管什麼事情,都愛問上一句「為什麼」,這些問題裡面當然有不少無理取鬧的「為什麼」,但也有很多與自然現象息息相關的,比如「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天會黑」,「為什麼這棵樹結了果實,那棵樹沒有結?」這些「科學問題」,要跟孩子認真解釋嗎? 要的,當然要。
從親子互動的廣義角度看,父母對待小朋友的任何問題都應該耐心回答,這樣才會促進良好的親子互動,小朋友的好奇心得到滿足,他的思考、學習能力才會更強。特別是關於自然世界的問題,簡直就是培養孩子觀察、思考、推理的絕佳機會,爸媽絕不可以輕易放過。不過科學問題有時候有點棘手,三五歲的孩子,能理解打雷下雨、開花結果背後的道理嗎? 這難道不應該是國小高年級甚至國中的物理課、生物課的內容嗎? 你要是這樣想,就錯了,小孩子的理解力遠比你想像的好,如果你真的解釋了,但孩子不懂,大概只能說明你解釋得不好。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科學家做過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一群 3 歲和 5 歲的兒童,實驗過程中有兩個大人,一個穿黑色,一個穿綠色,依次向他們解釋「為什麼會下雨」這個問題。
黑衣人說:「下雨是因為天上很濕,雲很多,於是水就會從天上落下來。從天上落下來的水就是雨,打在我們身上,我們衣服就都濕了。」
綠衣人說:「下雨是因為天上有一些充滿水的雲,如果雲裡的水太多了,就會落到地面上,這樣就下雨了,還會把我們的衣服打濕。」
爸媽們覺得哪一個解釋更好呢? 綠衣人的對不對? 在專業術語上,黑衣人的解釋被稱為「環形解釋」,它環繞著「下雨」這個問題講了很多,但其實沒有真正回答到問題。綠衣人的解釋才是「線性」的,才真正回答到了問題。實驗中那些三歲和五歲的孩子能區別嗎? 能!因為科學家又讓這兩個人解釋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圖片上有個圈圈?」這一次,黑衣人和綠衣人都給出了幾乎一樣的有道理的答案,但是你猜怎麼樣? 所有的 5 歲的孩子都明確的告訴科學家,他比較喜歡那個綠衣人關於圈圈的答案。3 歲的孩子說不出來,但是他們用其它肢體語言表明同樣的選擇,這說明在他們潛意識裡面有些什麼機制在運作,能讓他們感受到綠衣人的答案比較好。這個實驗至少說明以下三點:
所以啊,爸媽們千萬別覺得孩子太小,就用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搪塞他們的問題,這樣只會破壞你在孩子心中的公信力。那麼,給孩子解釋科學道理,有沒有一些小撇步呢? 有的。
可以給自己和孩子都留有餘地。有時候孩子的問題還未必很容易回答,可能父母自己也一下子卡住,發現那個道理自己好像知道,又不是那麼清楚。這種時候,完全可以告訴孩子,你需要想一想、查一些資料,過幾天再回答他。當然,爸媽別忘了查找資料回答孩子哦。
從親子互動的廣義角度看,父母對待小朋友的任何問題都應該耐心回答,這樣才會促進良好的親子互動,小朋友的好奇心得到滿足,他的思考、學習能力才會更強。特別是關於自然世界的問題,簡直就是培養孩子觀察、思考、推理的絕佳機會,爸媽絕不可以輕易放過。不過科學問題有時候有點棘手,三五歲的孩子,能理解打雷下雨、開花結果背後的道理嗎? 這難道不應該是國小高年級甚至國中的物理課、生物課的內容嗎? 你要是這樣想,就錯了,小孩子的理解力遠比你想像的好,如果你真的解釋了,但孩子不懂,大概只能說明你解釋得不好。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科學家做過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一群 3 歲和 5 歲的兒童,實驗過程中有兩個大人,一個穿黑色,一個穿綠色,依次向他們解釋「為什麼會下雨」這個問題。
黑衣人說:「下雨是因為天上很濕,雲很多,於是水就會從天上落下來。從天上落下來的水就是雨,打在我們身上,我們衣服就都濕了。」
綠衣人說:「下雨是因為天上有一些充滿水的雲,如果雲裡的水太多了,就會落到地面上,這樣就下雨了,還會把我們的衣服打濕。」
爸媽們覺得哪一個解釋更好呢? 綠衣人的對不對? 在專業術語上,黑衣人的解釋被稱為「環形解釋」,它環繞著「下雨」這個問題講了很多,但其實沒有真正回答到問題。綠衣人的解釋才是「線性」的,才真正回答到了問題。實驗中那些三歲和五歲的孩子能區別嗎? 能!因為科學家又讓這兩個人解釋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圖片上有個圈圈?」這一次,黑衣人和綠衣人都給出了幾乎一樣的有道理的答案,但是你猜怎麼樣? 所有的 5 歲的孩子都明確的告訴科學家,他比較喜歡那個綠衣人關於圈圈的答案。3 歲的孩子說不出來,但是他們用其它肢體語言表明同樣的選擇,這說明在他們潛意識裡面有些什麼機制在運作,能讓他們感受到綠衣人的答案比較好。這個實驗至少說明以下三點:
- 三五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成年人對自然現象的解釋;
- 他們還可以判斷誰的解釋比較好;
- 他們更加信任那個給出較好解釋的人,以後的問題也更相信他所說的。
所以啊,爸媽們千萬別覺得孩子太小,就用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搪塞他們的問題,這樣只會破壞你在孩子心中的公信力。那麼,給孩子解釋科學道理,有沒有一些小撇步呢? 有的。
回答要「線性」
上面的科學實驗證明了,回答孩子的問題要線性直入,提供簡單卻明確的答案。 避免引起更多問題。我們還舉「為什麼下雨」這個例子。假設你說,「下雨是因為大氣中充滿了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在重力作用下會落到地面。」這也是線性回答,而且聽起來好像很專業,但是小孩子會很困惑,因為他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什麼是大氣,什麼是水蒸氣,什麼是重力作用?」不需要將答案「卡通化」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很旺盛的,他也有權了解事物的本來面目,父母不需要為了配合孩子的年齡,就把答案弄得「卡哇伊」,甚至編個故事告訴孩子「下雨是因為雲上有小仙子往地上灑水」,父母這樣做,等於是妨礙了孩子探尋知識的本能。可以給自己和孩子都留有餘地。有時候孩子的問題還未必很容易回答,可能父母自己也一下子卡住,發現那個道理自己好像知道,又不是那麼清楚。這種時候,完全可以告訴孩子,你需要想一想、查一些資料,過幾天再回答他。當然,爸媽別忘了查找資料回答孩子哦。
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有很多簡單的方法可以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讓他自己動動手、動動腦。陪孩子一起讀一些相關的童書是一個方法,你還可以提醒孩子注意路邊花草樹木的生長,觀察周圍的小動物,甚至還可以在家裡做科學實驗,比如讓孩子凍冰塊,或者觀察冰塊融化成水的過程,這些都是又簡單,又有趣,又能培養孩子觀察和思考能力的做法。-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brain-trust/201403/calvins-dad-was-right-how-communicate-science-kids
http://www.scilogs.com/communication_breakdown/writing-for-kids/
http://uwsacnas.wordpress.com/2012/03/15/guest-blog-can-you-teach-science-to-preschoolers-yes-you-can-and-why-we-must/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lotzman/7968973498/sizes/l/in/photostream/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lytle/6744130421/sizes/l/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