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姪女和女兒在客廳玩角色扮演:一會兒互相演店小二和顧客、一會兒演醫生和病人、又一會兒演帶動唱的老師和小朋友。不用看,我知道現場一定像二次世界大戰戰場般慘烈。家中的玩具也許不算多,但兩隻搗蛋鬼就是有能耐翻箱倒櫃,物盡其用。家中有小孩的家長,是否跟我一樣,開始視亂於無物,頻繁的打掃只是浪費力氣。最好就是等孩子入睡後再來個一次大清掃 (我有時甚至拖個兩天不整理客廳,因為隔天眼睛一睜開,你會懷疑前晚自己到底有沒有整理)。
我自我安慰:這兩個孩子真有創意;看著他們彼此玩得如此開心,自己又不需要陪玩,我正落得輕鬆蹲廁所。但在清掃他們製造的殘局時,又不免擔心:他們是野孩子嗎? 若將來到別人家作客,豈不貽笑大方? 心中到底是要放任孩子自由揮灑其真性情,或是設下種種家規要求他們遵守的心理拉鋸,已經頻繁地糾結我的內心。
孩子的確需要規範;沒有規範,孩子的生活會陷入迷航
我先不找親子書參考,反而是觀察身邊教養良好的孩子,他們父母帶孩子的守則。不管是東方父母,或是西方父母,單親或是雙親,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替孩子設下規範的。換言之,孩子是需要被約束無誤!那麼,他們所設的規範是甚麼呢? 我的一對瑞士夫婦朋友,他們的兒子都已經完成高等學業在他國就業,我曾經與其一家人有短暫但美好的交流,他們的孩子知書達禮、幽默風趣令人激賞。媽媽 Claudia 告訴我,攸關安全、基本生活能力、禮貌尊重是不容讓步的。所以,他的大兒子曾經把客廳當作宇宙,弄得面目全非,她可以氣定神閒地幫忙收拾;但孩子很清楚知道危險的地方 (廚房、工廠) 和工具 (火種、刀) 在沒有大人的監視下是不可以碰觸的。而兩個孩子盡可能要早點教育越早自理越好,舉凡穿衣、吃飯、洗澡、和整理自己的房間。Claudia 補充,有了規範,孩子才會知道生活除了任意妄為,還有更重要的事叫責任和獨立。沒有規範,生活常規亂糟糟,不只孩子任性不成熟,大人的情緒也很容易會陷入低潮和躁怒。所以,時常提醒孩子遵守規範不代表你是一個嘮叨的父母;更不等於你是處處設限孩子自由的爸媽。你只是在幫助孩子步入一個安全的成長軌道。
規範之餘,孩子必須要有選擇的機會
教養是一門藝術,拿捏的尺寸全靠個人經驗。的確有人會把規範無限擴充到孩子的事就是爸媽的事的地步 (最後常演變成,孩子的生活就是爸媽的重心,當孩子漸長越脫離父母的羽翼,反而家長難以調適)。我的老同學 Debby 是一全職媽媽,因為家境優渥,他的獨子自然擁有充沛的教學和教養資源。她對我細數,每天兒子都有不同的才藝課程:體能課、藝術潛能開發、音樂律動...等。連周末也盡心安排各種活動充實孩子的生活,如參觀觀光工廠 DIY。我看得出來 Debby 雖然繞著她的兒子打轉忙碌,卻甘之如飴;而可喜的是她的兒子求知慾強,對種種學習也有高度興趣。某天,我帶著姪女去 Debby 家找她的兒子玩,兩個大人在客廳聊天,小主人走來問:「媽媽,好無聊。我不知道要做甚麼。」Debby 回:「你有這麼多玩具,都可以拿幾樣跟妹妹分享啊!要不,你們玩黏土好了。」「那玩完黏土呢?」孩子反問。「我們吃點水果去中庭玩。」Debby 似乎早料到兒子會這麼問,已胸有成竹準備好答案。
當下我私心認為,這孩子的生活節奏太滿了,在沒有大人規劃的空白時間下,顯得不知所措。如同知名的教養文章部落客克莉絲汀高 (Christine Koh) 曾提到:「我們得留意一件事—父母有責任給孩子自己作主的空間。如果我們一直為孩子選擇接下來做甚麼活動,將無法協助他們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等於在暗示孩子,總會有人來告訴他們怎麼做。」
所以,當孩子有了基本的外界刺激且發展了相當的認知,就得需要一些空白時間。大人不是任孩子在一個房間,隨便他想幹嘛就幹嘛。而是透過誘導、討論和建議訓練孩子學習自我規劃的能力。例如:「媽媽現在要煮飯不能陪你,在飯煮好之前,你想想自己一個人可以做甚麼?」「是的,你想做甚麼都可以,你可以自由規畫你的時間。」「用平板嗎? 我們一直有約定,一天只能用三十分鐘平板,你今天的扣打用完了。再好好想想吧。」
喔,你可能皺著眉頭搖著頭自忖:「太難了!到底要我怎麼做?」
坦白說,我也正在摸索呢!但我不著急。我從周邊的良好範例偷師,自己與孩子再親身體驗:增加、修正、刪減。不是才說教養是門藝術嗎? 信不信,父母在這門學問都有無窮的潛能待被激發。
-
參考資料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nduran/541875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