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間什麼都要公平?孩子間的戰爭該怎麼解決?

禮讓是中國人的美德,這美德若能成功應用在手足間,想必能減少不少親子紛爭

即便今日,在我周遭的教養現場,仍常耳聞父母長輩要求大孩子讓小孩子,甚至將大孩子照顧小孩子視為理所當然。如同我媽媽常對姪女說:「家裡新奇好玩的玩具和新衣服都是你先用先穿,弟妹都接手你的二手貨,你並沒有完全吃虧,不可以跟弟妹計較。」

然而,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且常閱讀教養書或是關注教養心得的父母,應該看過這類的論點:「不要忽視較為年長的孩子仍然只是孩子,而硬是要他們禮讓、甚至負起照料弟妹的責任。」我不禁思索,是只有中國人的家庭,禮讓這條件會被擺進來? 西方社會,在面臨孩子的爭執,是不是比較就事論事,以理為先?

我花了一些時間找資料,也問了在歐美生活的友人。發現「讓」這舉動是有的,但絕對不是一開始便將觀念強行灌輸給大孩子。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孩童行為發展資源中心,針對手足間的爭執給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其中一項切中「讓」的真諦:

“「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但這跟「均等」又不甚相同。因為年長和年幼的孩子因年齡差距,有不同的需求。但若孩子能理解:他所面臨到的「不均等」是因為年齡較長者,需負擔較多責任,孩子反而會認同且視之為「公平」。有時候身為父母,你試圖想對每一個孩子一模一樣,但是常常仍會有孩子認為沒有得到公平的注意、懲罰和回應…。對此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好好地對孩子解釋你的做法,且確認你有滿足每一個孩子的特殊需求。”

比如:老大分得一塊巧克力甜甜圈,老二分得一塊草莓甜甜圈。看在老大的眼裡他可能仍覺得爸媽不公平,因為兩個孩子都喜歡吃草莓口味,爸媽卻把這口味直接給老二吃了(雖然大人會認為,一人一個很均等,都一樣很公平。)

白話地說:兄姊的責任心是可以被建立的:讓大孩子知道因為年紀、成熟度的關係,盡可能不要跟可能連基本自理都有困難的弟妹爭執。前提是,家長有無看穿大孩子的心思,滿足到他的需求,因為這才是成功建立起「讓」這個行為模式的王道。一開始只是一昧著要求年長的孩子「禮讓」,效果也許有但能持續多久? 且能真正讓大孩子心服口服嗎? 當你聽到老大在抱怨:「當老大真倒楣!」「為什麼偏偏我是老大!」等論調。你應該有自覺,自己使用的方法和策略需要修正了。

美國友人 Christina 說,和每一個孩子間有「單獨相處時間」(alone time) 是她常用的策略 (這一招也是跟她的媽媽學的)。在沒有其他手足的干擾下,孩子可以獨佔爸爸或媽媽一段時光,孩子可以趁此時暢所欲言,當然包括對其他手足的埋怨和不滿。在溫馨的氣氛下,爸媽百分百專注聆聽、保持同理心、不批判,僅高明地鼓勵大孩子的「成熟舉動」讓爸媽放鬆放心:「今天下午真是多虧你,幫我把弟弟弄亂的客廳整理好,且你將你最愛的玩具拿給弟弟玩讓他不哭鬧。沒有你的幫助,我真的忙不過來。晚上黛絲阿姨來家裡也不可能享用一頓美味餐點。寶貝!謝謝你,有你真好。」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大孩子的關注、肯定。下次不需要任何提醒或叮嚀,大孩子會更有意願地主動「讓」弟妹,甚至照顧他們。

給孩子吃棉花糖、對他們灌迷湯也是作風自由開明的父母最愛用的模式。在大庭廣眾之下,讚美大孩子:「杰克很大方,剛剛在餐桌上把自己的蛋糕分一半給弟弟吃,還會替他擦嘴、倒開水。比起爸媽,弟弟更喜愛哥哥杰克…。杰克真的像個小大人,真羨慕弟弟有這樣的哥哥啊。」大孩子可能驚訝於父母的細心觀察,也因被灌了迷湯受了鼓舞,正向增強的行為日後肯定會再次出現。

強者保護、禮讓弱者,或許是天性,也或許是可塑的美德。但涉及親子關係,主導的父母要更多些細膩、耐心引導,少些理所當然。誠如專家所指,最糟糕的親子糾紛結果,會導致手足間的霸凌、甚至造成日後對父母的不諒解、家庭生活的陰影。不要為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半強迫孩子吞下他們眼中不平等的待遇,而造成孩子誤解爸媽長輩的偏心、甚至仇恨自己的兄弟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