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十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得過惡名昭彰的腸病毒 (手足口病),當時是因為同住的小侄子從幼稚園回來後發病了,學校還因此停課了一個星期。雖然大家都盡量隔離開兩個孩子,但是病毒還是強到連大人都「中獎」了。十個月的小孩,生這個病實在是很難受的事情,一直發燒,口腔又長滿了小泡 (好險,女兒還是願意忍痛喝奶!)。住在醫院裡,怎麼抱他,他都不舒服。唯一就是讓他趴在我胸口上,才能入睡。每次想到這裡,都覺得很心疼,都是自己不夠注意才讓那麼小的孩子受這樣的苦;自己也因為整夜不能翻身,落得個全身痠痛。所以當時我就開始注意到,有關免疫力的問題。雖然免疫力不是能夠因為某一種飲食或是補充劑,就可以增加的,均衡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最重要的。不過父母還是可以了解一些正確的觀念,這樣在選擇飲食和塑造孩子生活習慣的時候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依據。
生活習慣方面
- 多洗手
洗手不會增加免疫力,但是可以減少免疫系統的壓力,讓身體可以專心對付其他比較難纏的病菌。每次去親子餐廳吃飯,看到現在的父母實在已經把洗手作為一個很重要的餐前儀式了。但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那麼喜歡洗手,顏色鮮艷的毛巾或是造型可愛的肥皂都可以幫忙噢!女兒小時候,非常愛洗手乳做出來的泡泡,每次幫她放上洗手乳,她可以玩個十分鐘都不願意洗掉。 - 更換生病時使用的牙刷
專家建議,雖然孩子不會重覆感染由病毒引起的感冒,但是卻可能藉由牙刷傳染給其他家人。而如果孩子是感染細菌型的疾病,像是咽喉炎,就有可能再度因為牙刷上的細菌而重覆感染。所以為了保險,還是很建議在這種時候,更換牙刷。 - 減少使用抗生素
根據專家的統計,其實大部分的兒童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只能治癒由細菌引起的疾病。不過,還是有醫生不知是出於習慣或是父母的要求,會開立抗生素來治療感冒。其實抗生素的使用不只是抗藥性的問題,還使體內正常菌叢受到抗生素的摧殘,而使免疫能力越來越差。
飲食方面
- 儘量母乳餵哺
母乳的好處多多已經是一再被強調的事情,但是到底為什麼他可以增強孩子的抵抗力呢? 因為母乳含有抗體 (保護細胞,阻止病毒進入) 與乳鐵蛋白 (幫助消化系統的免疫功能建立),可以保護人體免於病原體的威脅。而且母乳的保護力可以持續到兩歲,更可以幫助整個免疫系統的成熟發展。 - 維他命 C
增加抗感染的白血球和抗體,而且便宜又容易攝取。孩童每天建議要攝取 200 毫克,約6份蔬菜與水果。市面上有許多補充劑,不過,一次高劑量的服用,其實不如一整天少量多次慢慢補充的好。所以盡量讓孩子以水果作為點心,是個不錯的補充方式。維他命 C 還可以降低血壓提高好的膽固醇含量,爸爸媽媽也可以一起補充,好處多多!但是記住:喝水量也要夠喔!芭樂、奇異果、花椰菜、草莓、柳丁、橘子、哈密瓜、菠菜,每100克含量高於 30 毫克。 - 維他命 E
防止白血球細胞膜產生過氧化作用,也就是可以維持白血球的穩定,有足夠的白血球量與細菌對抗。普遍存在於堅果、植物油與穀物中。 - β-胡蘿蔔素
能幫助皮膚減低紫外線的傷害,與維他命 A (如果身體需要維他命 A會由 β- 胡蘿蔔素中自行合成) 共同維護皮膚細胞的健康。皮膚是面對病毒與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健康的肌膚也可以增強免疫力。 - 鋅
增加白血球的數量與活力,可以更積極抵抗感染。富含於牡蠣、肝臟、全穀類、高蛋白食物、豆類、花生。 - Omega-3 脂肪酸
是支援免疫系統的重要營養素,而且可以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抗過敏。有些媽媽可能像我一樣,以為 Omega-6 跟 Omega-3 是差不多的東西,因為他們的名字好像兄弟一樣。但其實這是兩種人體都非常需要,而且必須在身體裡面達成平衡的營養素。若是沒有達成平衡,不但不會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反而會產生反效果。Omega-6 普遍存在於紅肉,而 Omega-3 則比較少存在於一般飲食之中,建議可以從亞麻仁子、核桃、芥花油、深海魚油中攝取。 - 辛香料
可以增加 A 型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A) 的分泌,這是種身體能自我生成的抗體。這些香料包括:辣椒、胡椒、芥辣、洋蔥、蒜頭等。而且這些香料都含有天然的化痰藥 (Mucolytics),可以讓痰和鼻涕在鼻竇中溶解,令呼吸系統變得暢順。只是,很難給小朋友吃這些東西。唯一我覺得可以試試看的是,把洋蔥煮熟之後,放一點在蔬菜泥或麵糊中煎成餅,這樣洋蔥的嗆辣味會轉換成甜味,還是有機會可以讓小朋友攝取到。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parents.com/health/cold-flu/cold/boost-childs-immunity/
http://www.askdrsears.com/topics/feeding-eating/family-nutrition/foods-to-boost-immunity/foods-that-boost-your-immune-system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nathanielstern/2347331515
http://www.flickr.com/photos/44068064@N04/4801637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