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隨便替我的教養方式打分數!

在我有小孩之前,有一次看到社區網站上有一位媽媽發言,她說連續幾天送小孩去幼兒園時,都看到一個新來的孩子哭得厲害,老師也都束手無策,她每天都陪陪那個小孩,安慰他一下。然後,她呼籲如果這個小孩的父母也在同一個版上,下次送孩子上學時,要多陪陪孩子再走。那時我想,這個媽媽很好心、講的話也合情合理,沒有想到的是,跟在這位媽媽後面發言的好幾個父母,都指出這個孩子哭得厲害,未必是因為他的父母沒有陪他,可能不管父母陪多久,父母走後他還是會哭的。這讓我意識到,開始發言的媽媽犯了一個錯誤,她看到新入園的孩子哭,直覺就認為這是因為他的父母沒有陪伴得足夠久。

等我自己做了父母以後,回頭想這件事,體會更加深刻了。我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也會哭得淒慘,我們就留下來陪她,不管陪多久,離開的時候她一定還會再哭。後來我們和老師商量,乾脆不要陪了,結果她哭了幾天反而好了。我女兒的經驗,當然不可能推及所有的小孩,大約也並不適用上面談到的那個孩子,不過做了父母以後,我逐漸明白,每個小孩子都不一樣,同樣父母養出來的不同孩子天生脾性都能差別很大,更何況其他人? 有時候我們在外面看到一個小孩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很容易想到是父母的錯,但很有可能,他的父母為了解決孩子的某個問題已經做了很多很多,這些,我們作為旁觀者是看不到的。就好像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我記得我姐姐的小孩嬰兒期的時候經常哭,特別是晚上,哭得很厲害,姐姐就經常的抱著他。那時我很覺得這樣會寵壞孩子,和姐姐說:「你不抱他,他哭累了就不哭了」。姐姐對此一笑置之。又比如,很多小孩不愛吃飯,爸媽們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讓他餓幾頓,就肯吃飯了。」我相信很多爸媽都有體會,「不抱孩子」、「餓上幾頓」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孩子不哭、或者不肯吃東西往往有很多原因,作為父母總是要努力探查原因安撫孩子,在經過好幾個不眠夜或是冗長的餵飯經歷之後,再聽到那種不咸不淡的話,一定很容易崩潰。

而如果孩子只是在家裡鬧,那還好些,最容易讓父母感到尷尬的,是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起來,因為這時候父母很容易就感受到周圍的眼光,怕孩子吵到別人,又怕自己安撫不了孩子而被認為是失敗的父母。但問題是,小孩哭鬧起來不是那麼容易安撫的,特別是如果哭鬧的原因暫時無法解決。這樣的尷尬,想必做過父母的人都經歷過。

把孩子的問題歸咎於父母是很容易做的事情,而且作為父母我也承認,很多孩子的問題,其根源確實在父母。可是,養孩子是一件很立體的事情,孩子身上的各種各樣的毛病,爸媽未必看不到,只是在某一個時期,爸媽只能集中精力對付孩子一個問題。比方說,最近在給小孩訓練如廁,那麼其它的問題,如吃手、喜歡尖叫、用手抓菜丟在桌子上等等就先不去管它,這些問題有可能是在如廁訓練過程中由於壓力而產生的,也許是孩子發展到這個階段自然出現的,但是爸媽因為有更重大的問題 (如廁) 要解決,就先忽略其它。在教養孩子時,「選擇你的戰爭」其實是很多專家學者都推薦的方法,因為爸媽如果全方位的與孩子「為敵」,那幾乎就是要全方位的潰敗,而選擇主戰場、忽略次要戰場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策略。然而,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尖叫、或者在餐廳裡用手抓菜的時候,你除了及時去制止、盡量安撫孩子之外,你沒有辦法告訴對你側目的人,你家裡現在正在進行「如廁戰爭」,你已經花了多少力氣在教育小孩身上了。

那麼怎麼辦呢? 我們遇到旁人以評判的眼光看我們、甚至直接說出來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應對? 我們也只能建設強大的內心而將心態放平。如果可能,我們可以將孩子帶離事發的場所;如果沒辦法,也要盡量安撫孩子,畢竟孩子打擾到其他人的話,他人也有抱怨的權利。可以的時候,用一點幽默感來調節自己的心理,其實被人看幾眼,也沒那麼糟。

其實評判別人的人,未必都是沒有養過小孩的人,很多人做了父母,也容易給其他父母下判斷。我們往往忘記了,每個小孩都不一樣,我家的孩子愛吃飯,不一定是我什麼事情做對了,可能只是我運氣好,遇到愛吃飯的小孩來投胎;別人家的孩子不愛吃飯,多半不是因為被父母寵壞了。做了父母,在看到其他孩子身上的問題時,也許比較容易去包容,也比較容易以同理心去看待其他父母。我們不願意被旁人評判,也就不要去評判旁人。我們管不了別人,卻可以從自己做起,努力為孩子打造一個親善兒童的環境。

  • 參考資料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loungerie/784943566/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