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台灣去親子餐廳或是親子館的風氣非常盛行。因為老二還小,我經常都抱著妹妹在旁邊看著姐姐玩。看到她開心的樣子,不禁想起童年那一段快樂無憂的美好時光!不過我常發現,在遊戲中,小朋友們常會發生搶玩具的衝突,這時候一旁的家長也常尷尬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有些媽媽因自己孩子年紀比較大,會說「要跟弟弟妹妹分享喔!」。那可憐的孩子,只好嘟著嘴,心不甘情不願的把玩具讓出來;不然就是用別的玩具或食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本來,我沒有多想,覺得這就是孩子在一起玩的常態,有機會可以教育孩子「利他」的觀念,也是很好的。不過,近來看了好幾篇相關文章,讓我深深地開始思考「分享」這件事情對孩子的意義。大人們講求分享,是因為我們瞭解分享會帶來快樂,但是我們也不會去分享我們認為非常寶貴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那位堅持賣十元便當給艱苦人的阿嬤會讓我們這麼感動。孩子的世界比我們更小,他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更加執著。要求一個玩得正開心的孩子,放下他手上的玩具,甚至被指責是個小氣鬼,只因為旁邊的孩子跑過來說要玩,其實已經不是分享,而是強迫了。
在這篇文章裡,我很希望可以幫助爸媽們建立一種共識:其實爸媽應該做的只是去引導他們擁有分享的概念,而不要強迫他們分享。 下面我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做法:
另外也可以用一些小技巧:像是擲銅板或猜拳決定誰先玩,然後定一個公平的時間,用鬧鐘來提醒。(如果孩子兩三歲的話,時間建議是設定二到三分鐘,因為這時他們的耐心還比較短,年長的孩子可以拉長時間。) 如果兩個孩子都不願服從這個原則,那就先把玩具放在他們看得見的地方。跟他們說明,要遵守規則才能有機會玩到玩具。同時慢慢建立成熟的心態,使他們了解:如果你的玩具給別人玩,那麼別人的玩具才會給你玩。
分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人也不見得能夠做到。動物的「利己」本性常是大於「利他」,而「利他」有時也是基於「利己」。雖然如此,我們處在一個整體的社會,人人不能自外於此社會。如何融入與適應,是一大課題。大人的循循引導絕對會比強迫來的更有效果。也更能達到我們想要教育孩子的目的。
本來,我沒有多想,覺得這就是孩子在一起玩的常態,有機會可以教育孩子「利他」的觀念,也是很好的。不過,近來看了好幾篇相關文章,讓我深深地開始思考「分享」這件事情對孩子的意義。大人們講求分享,是因為我們瞭解分享會帶來快樂,但是我們也不會去分享我們認為非常寶貴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那位堅持賣十元便當給艱苦人的阿嬤會讓我們這麼感動。孩子的世界比我們更小,他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更加執著。要求一個玩得正開心的孩子,放下他手上的玩具,甚至被指責是個小氣鬼,只因為旁邊的孩子跑過來說要玩,其實已經不是分享,而是強迫了。
在這篇文章裡,我很希望可以幫助爸媽們建立一種共識:其實爸媽應該做的只是去引導他們擁有分享的概念,而不要強迫他們分享。 下面我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做法:
不分享,搶玩具怎麼辦?
有一個美國媽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在他女兒的幼兒園中,有一項規則:孩子可以擁有他正在玩的那個玩具,直到他不想在玩。因為有時候,有的媽媽聽到孩子想要某一個玩具,還會去幫忙協調,問另一個孩子說,可以把玩具分給自己的小孩玩嗎? 用大人的威勢來幫孩子得到想要的玩具。但如果有這個共識,教導孩子,要等正在玩的那個人,結束了之後,才會輪到他。搶奪反而會減少,也讓大家都心甘情願的把玩具交換來玩。我有個反面的例子,以前我還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前,我也跟家人一起勸我 6 歲大的侄子要把玩具分享給 2 歲的妹妹玩,但這樣的逼迫反而讓他產生了反彈,情願把玩具丟開,也不要給妹妹玩。或是總以哭鬧結束。現在在家裡,我也都堅持,侄子可以保有他自己喜歡的玩具,妹妹如果想玩,應該要拿東西來交換。(不過這個原則在年齡差異太大之下,會比較難執行,因為妹妹實在會講不聽,需要持續的教導,但至少他會學習到,別人沒有必要一定要分享玩具給你。)另外也可以用一些小技巧:像是擲銅板或猜拳決定誰先玩,然後定一個公平的時間,用鬧鐘來提醒。(如果孩子兩三歲的話,時間建議是設定二到三分鐘,因為這時他們的耐心還比較短,年長的孩子可以拉長時間。) 如果兩個孩子都不願服從這個原則,那就先把玩具放在他們看得見的地方。跟他們說明,要遵守規則才能有機會玩到玩具。同時慢慢建立成熟的心態,使他們了解:如果你的玩具給別人玩,那麼別人的玩具才會給你玩。
分享的概念怎麼教?
分享的概念其實來自於同理心,能夠去體會別人的需求。但孩子在六歲之前都很難擁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在這之前不用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分享,因為他們還處於利己思考的狀態。跟其他人只是玩一起,並沒有甚麼互動。即使他們有類似的行為,常是因應父母的要求。所以這時候只須要給一些基本的描述,讓他們有相關的概念,但不要逼他們現在就達成。到了三、四歲的時候,他們應該會比較慷慨一些,能夠瞭解分享的價值。我覺得這種抽象的概念,還是繪本最好用,我念過一本「花花的寶貝帽子」,女兒還挺喜歡。大家可以找找相關的繪本。另外,有時候你會觀察到,孩子可能對自己的兄弟比較能分享,但對不認識的孩子敵意比較深。這都是可以被理解的選擇性分享。主要是要看孩子本身的個性,盡量在他個性可以容忍的範圍中,慢慢地引導他。如果孩子是屬於較常搶奪別人玩具的那一方,要教導他更懂得尊重別人,先等別人玩完了,再玩。而如果孩子是屬於總是被搶奪的那一方,則教導他知道拒絕的藝術,讓他有勇氣保護自己的權利。幫助他面對,不要讓他害怕分享!
各位媽媽可能都曾經遇到一些喜歡逗弄小孩的長輩,問他可不可以把她心愛的玩具分給別人玩。這其實已無關於「分享」,只是想要看孩子心疼不捨的模樣,然後笑他說他是個小氣的孩子。其實在深究這個議題之前,我自己偶爾也會想要這樣逗弄小孩,好像這是一種愛的證明。我心裡想,雖然你不願意分給別人,可是我是你的媽媽噢!然而會造成反效果的。因為小孩總有一兩個他自己特別珍惜或喜愛的玩具,你越是要來搶奪,造成他的不安全感,他的防護本能就會越強。他對於分享也就沒什麼好感。所以盡量這樣取樂於小孩,也要和緩的請長輩減少這樣的行為。分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人也不見得能夠做到。動物的「利己」本性常是大於「利他」,而「利他」有時也是基於「利己」。雖然如此,我們處在一個整體的社會,人人不能自外於此社會。如何融入與適應,是一大課題。大人的循循引導絕對會比強迫來的更有效果。也更能達到我們想要教育孩子的目的。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askdrsears.com/topics/parenting/discipline-behavior/morals-manners/11-ways-teach-your-child-share
http://www.popsugar.com/moms/Should-You-Teach-Kids-Share-27333250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onnieray/16174454907/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yeliam/453674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