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還沒有上國小,但已經嚐過被拒絕的滋味。比如有一次,女兒發現自己的一個好朋友邀請了另外一位小朋友到家裡玩,卻沒有邀請自己,當時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告訴女兒,人家不是不邀請你,只是這一次她要跟另外那位小朋友有事情一起做,下一次就會邀請你了。那件事發生的時候,女兒才 4 歲多,但我意識到,孩子慢慢長大,會經歷無數次諸如此類的「被拒絕」,有些是赤裸裸的,比如你要跟人家玩,人家說「不」,有些是比較隱晦的,比如不給你發邀請。我後來想過很多關於這方面的事情,我想,下一次女兒感覺到被拒絕的滋味時,我的反應應該會和上次不同。
我上次的處理方式,其實是在幫她迴避問題,當然我有很好的理由:不想女兒的情感受到傷害。可是問題是,這種事情其實是迴避不了的,連我自己當時說那些話的時候,都覺得很牽強。其實事實就是,女兒被拒絕了,也許她覺得那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對方沒有同樣的感受;也許只是小孩子性情不定,今天和這個好,明天和那個好。不管怎麼樣,被拒絕是事實,我為了照顧女兒的感受而試圖扭曲事實,其實並不是很好的處理方式。女兒現在也不小了,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被拒絕」情況,我應該會讓她了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如果孩子感受到了傷害,爸媽還是不要急著保護他。你真正需要做的,讓他講述事情的經過,了解他確實是「被拒絕」,更重要的是,爸媽要肯定他的感受。其實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肯定孩子的感受」都是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一環,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得到了肯定,即使那是非常負面的感受,他才會有安全感,才有了解自己情感、進而管理情感的起點。很多時候,讓孩子把「被拒絕」而產生的情感傷害說出來,已經差不多完成了「直面被拒絕」的過程。畢竟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他有了抒發的管道,就容易忘掉這件事。
但是不要急著保護孩子、不去幫他解決問題,不代表家長什麼都不要做。事實上,當孩子被拒絕時,爸媽可以做很多事,把負面變正面。
最後,爸媽們要記得,孩子的年齡也很重要。孩子越大,「被拒絕」帶來的影響就可能越大,爸媽就越要多留意。
我上次的處理方式,其實是在幫她迴避問題,當然我有很好的理由:不想女兒的情感受到傷害。可是問題是,這種事情其實是迴避不了的,連我自己當時說那些話的時候,都覺得很牽強。其實事實就是,女兒被拒絕了,也許她覺得那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對方沒有同樣的感受;也許只是小孩子性情不定,今天和這個好,明天和那個好。不管怎麼樣,被拒絕是事實,我為了照顧女兒的感受而試圖扭曲事實,其實並不是很好的處理方式。女兒現在也不小了,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被拒絕」情況,我應該會讓她了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要讓孩子直面「被拒絕」的尷尬?
因為每一個人遲早都要面對。越早面對,孩子會越懂得如何處理。不管是童年時期誰要和誰玩,長大以後要和誰談戀愛,甚至求職的失敗與成功,我們在一生當中,不斷的被拒絕,也拒絕別人。我們做父母的,肯定都希望孩子永遠不必去面對被拒絕的尷尬和傷害,但是我們沒有辦法讓孩子永遠待在自己的臂彎。既然要面對,那麼早一點會好一點,因為孩子可以早些學習如何面對。爸媽不要急著干預
我覺得上一次我女兒被拒絕的時候,我可能比她還著急,我怕她感覺到挫折,所以急著幫她掩蓋真相。其實,不妨給孩子一些時間,也給自己一些時間。有時候我們大人覺得很大的事情,在孩子眼裡根本沒有什麼;而有時候大人覺得是小事的,對孩子來說卻是天大的事。所以爸媽別急著跳起來保護孩子,要先觀察一下,看看孩子對「被拒絕」的反應是怎麼樣的,說不定他都還沒有感覺到什麼「被拒絕」的傷害,反而是我們先啟動了一系列情感按鍵,反而把小事變大,讓一個天生樂觀神經粗大的孩子變得敏感而容易疑惑。如果孩子感受到了傷害,爸媽還是不要急著保護他。你真正需要做的,讓他講述事情的經過,了解他確實是「被拒絕」,更重要的是,爸媽要肯定他的感受。其實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肯定孩子的感受」都是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一環,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得到了肯定,即使那是非常負面的感受,他才會有安全感,才有了解自己情感、進而管理情感的起點。很多時候,讓孩子把「被拒絕」而產生的情感傷害說出來,已經差不多完成了「直面被拒絕」的過程。畢竟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他有了抒發的管道,就容易忘掉這件事。
但是不要急著保護孩子、不去幫他解決問題,不代表家長什麼都不要做。事實上,當孩子被拒絕時,爸媽可以做很多事,把負面變正面。
- 肯定孩子的感受,安慰他的情緒
爸媽可以做孩子情感的港灣,讓他在被拒絕以後放心的在你這裡靠一下。 - 強化孩子對「自我」的認識
當一個人被拒絕時,很可能下意識的會通過改變自己去迎合對方的要求,從而不再被拒絕。這其實是一條比較危險的路,爸媽們都知道,「迎合」絕不是好的解決方法,可是你很難跟孩子講清楚,怎樣做就是「迎合」而非「隨和」的正常社交模式。但是你能教孩子的,是讓他對自己有信心,讓他知道他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正是他獨特的地方,而爸媽和孩子都為此驕傲。 - 分享自己的經歷
每個人都有被拒絕的時候,爸媽可以和孩子分享一點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孩子會因此體認到爸媽確實可以了解自己的感受,還會讓自己覺得好過,因為爸媽也經歷過的,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而同時,你的處理方式可以給孩子一個參考。 - 找出被拒絕的原因
爸媽最了解自己的小孩,會知道孩子是否真的在社交方面有些不容易被人接受的地方,比如太害羞、太魯莽、感受不到對方發出的「停止」訊息等等,如果類似這樣的原因使得孩子常常被拒絕,那麼爸媽應該幫助孩子意識到問題並調整行為。 - 開發其它社交機會
也許,讓孩子交其他的朋友是個不錯的選擇。爸媽可以幫小孩多創造社交的機會,比如請其它小朋友來家裡玩,或者帶孩子參與更多的親子活動。一個人的朋友越多,越不容易被一次兩次的拒絕搞得心裡難受。 - 「拒絕」本身也是一種應對方式
有時候孩子屢次被同一個人拒絕,可能這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小孩子之間的衝突,可能已經上升到自己孩子被霸凌的程度,而對方家長則無動於衷,在這種情況下,斷絕往來恐怕是最好的方式。只是這個尺度要父母來拿捏。
最後,爸媽們要記得,孩子的年齡也很重要。孩子越大,「被拒絕」帶來的影響就可能越大,爸媽就越要多留意。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babble.com/kid/7-tips-for-teaching-your-child-how-to-deal-with-rejection/
http://www.forever-families.com/8-ways-parents-can-help-their-child-deal-with-rejection.html
http://www.childmind.org/en/posts/articles/2014-6-3-how-help-kids-deal-with-rejection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aritalad/107332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