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孩子、富孩子,差距最大的不是錢 ?!

如果我們聚焦於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未來發展的影響,在什麼時候不同的家庭教育就會讓孩子表現出不同潛力了呢? 研究者認為,低收入家庭與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恐怕 1 歲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不同的發展潛力了。到孩子們進入中學,中等收入 (或以上) 家庭的孩子就明顯在各個方面都優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了。而這個差距只會隨時間變得更大。雖然社會上經常出現「雞窩飛出金鳳凰」的勵志故事,但是如果我們看整體的話,這種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長久以來,專業學者們就特別關注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別。最明顯的差別當然是金錢,但是美國的公立學校系統在幼兒園和小學裡投入了很多金錢想要彌補這種差別,卻無例外的失敗了。當然他們還做了很多其它的努力,也是基於學者們提出的假設,但看起來成效都不大,因為一直以來,大家都沒有真正搞清楚,造成這種差別的根源到底在哪裡。但現在,一些研究結果給出了非常令人吃驚的答案,而今天我們要討論這種差距,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弱勢家庭的兒童,還是因為這個答案對於每一位爸媽的教養方式都會有啟發。

答案來了:差的最多的,是爸媽對孩子說了多少話!

我們先來看數據:幼兒家庭裡,如果父母主要依靠政府福利過活的話,那麼父母每小時 (或其他照護者) 對孩子講話的字數平均為 600 個;如果父母是勞工階層,那麼父母每小時平均對孩子講 1200 個字;如果父母是專業人士,那麼這個數字為 2100 個。到孩子 3 歲的時候,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比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少聽了三千萬個字。三千萬!這麼大的數字總會對孩子造成一些影響吧?

為什麼對孩子說話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0~3 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裡,小孩子的大腦會迅速建立複雜的神經網絡連接,而他需要各種各樣的外界刺激來建立這個網絡。說話就是一個最重要的刺激。一般這個階段的孩子,接觸的人都非常有限,主要是父母 (或者其他照護者如祖父母),那麼他能聽到的說話自然也主要來自父母。有充分的研究數據表明,父母對嬰幼兒說話說得越多,孩子的語言功能就發育得越好。但如果你以為,爸媽對孩子講話僅僅對他的語言能力有促進,那你就錯了。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彼此聯通的複雜體系,語言作為認知能力的一種,可以帶動其它認知方面的發展,比如邏輯、記憶、推理、社交能力......等等。

而研究者發現,一般來講,小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在達到與父母差不多的水準時,就自動停止發育。所以如果你其實有很強的語言能力,只是懶得同孩子講話、沒有時間、或者還沒有意識到對小孩說話的重要性,那麼你其實是在耽誤孩子的語言發育,從而進一步影響了他其它方面的認知發育及未來發展潛力。學者們一直試圖了解,到底為什麼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普通對孩子說話說得少,假說有很多種,但都很難得到驗證,但有一種推理得到很多支持,那就是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所能得到的教養資源非常有限,他們往往意識不到對孩子講話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其實,即使中高收入家庭,父母也有可能缺少對孩子講話的機會,可能是因為太忙、太累,也可能是還未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但是爸媽們,現在你們該知道了,趕緊說起來吧!

說些什麼好?

嬰幼兒尚不具備語言能力,特別是兩歲以前的小孩,最多只會說幾個詞,爸媽要對他說話,很多時候就像自言自語。那麼,要說些什麼好呢?

其實,說什麼都好。爸媽對孩子講話時,不要預期孩子一定有反應,也不必本著教他講話的目的,你要把對孩子說話,變成你的習慣。父母對孩子說話少的家庭,往往止於「把玩具收好」、「該吃飯了」這種指令性的話,但其實你在照護寶寶的時候可以把你做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全部轉換成語言一起表達出來,比如「毛毛熊的身子摸起來好軟啊」、「寶寶今天眼睛真亮」、「看,天上有飛機」、「路上好多車啊」、「媽媽現在要把冰箱門打開」......就是這樣習慣性的講,正是這些簡單的、但是時刻不停歇的話語,對孩子的發育及未來發展潛能非常的重要。

當然還有讀書。別管孩子多小,你都可以讀繪本給他聽,選擇他心情好、精力好的時候,和寶寶舒服的坐在一起,讀書給他聽。這也應該養成習慣。只不過,讀書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機會和時間是有限的,而爸媽平時在照護寶寶的時候,卻隨時可以和他講話,這個機會是無限的,它的作用也是無限的!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3/04/10/the-power-of-talking-to-your-baby/?_r=2
    http://talkwithyourbaby.org/why/
    http://www.scholastic.com/browse/article.jsp?id=893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tomhe/2045022294/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