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女兒剛入國小,開始學寫字。其實她在幼兒園時期已經認識了一些字,興趣一來也會照貓畫虎:那時候的寫字,真的和畫畫沒有區別,橫不平、豎不直,而筆順也是永遠不對的。如今她上了國小,卻發現,原來寫對一個字,沒那麼容易。有時候她會問我,某個字怎麼寫? 我就隨手寫給她看,她會說:你這一豎為什麼有鉤? 那我就會改過來,但心裡是不以為意的。我們大人寫字,寫快了、或者為了好看,常常會多帶個鉤什麼的,沒有人會看不懂,也沒有人會說它錯,所以我給女兒寫字的時候,也就不會注意那麼多。但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多了,我終於意識到,我那種不以為意的態度其實是不對的。為什麼呢? 因為一個字怎麼寫,是有標準的,而這個標準,就是女兒現在在學的東西,我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那個標準是不對的。
最近友人在網絡上分享一份英文試卷,紙面上的一道題是翻譯 I feel bad ,這個孩子翻譯成我很傷心,被老師紅筆勾出,扣了一分。問題是,這答案真的錯了嗎? 我想一般父母看到,會覺得答案不準確,但也不是錯得離譜,因為更準確的翻譯是我感覺不好,而不是傷心,畢竟傷心與感覺不好不一樣,也不能對應到英文的 bad。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學生的答案也是非常接近的,老師有沒有必要那麼苛刻,一定說它錯? 這些年社會上一直反省我們的基礎教育,總說孩子們總是在追求標準答案,結果不會思考,如何能培養有創造性的人才呢? 可是我想說,我贊同有啟發性的、彈性的教育,但那指的是方法,而不是正確答案也變得彈性了。為什麼? 請聽我慢慢講。
小孩子也一樣,而更嚴重的是,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中,所以更需要確定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如果嬰兒的作息很規律,他鬧得就比較少,因為他的大腦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這種規律就是一個確定性。神經科學的研究認為,如果這種確定性被剝奪,那麼孩子的大腦會受到某種程度的損傷,而這種傷害有可能是永久性的。 基於同樣的道理,小孩子問我們一個問題的時候,他需要一個確切的答案。在我們提供這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盡可能用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方法幫助他一起找,但是最終,我們要幫他找到確切的答案,因為這是他的大腦在尋找一種規律,也就是確定性。
而從學術標準的角度來說,正確答案是不應該故意給出一個模糊地帶的。比方說,我感覺不好與我很傷心,這兩句話的意思並不一樣,那就應該這樣告訴孩子。否則長久以往,孩子學到的東西就是似是而非的,這對他們顯然沒有任何好處。其實,我們都知道,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正確答案的,科學領域需要正確、財務會計需要正確、連我們做了父母之後都需要尋找正確的知識,所以正確答案其實是最高標準,當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我們只好先找近似,而當我們知道的時候,卻不應該故意去模糊它。
難道現在社會上,似是而非的東西還少嗎? 很多事情,其實只要我們願意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它其實並不正確,可是如果我們習慣了差不多就算對這種思維模式,那麼我們也都懶得去認真的想了。而這樣的模式,真的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嗎?
也許你會說,即使是知識領域,也有很多東西沒有正確答案。也對,也不對。對的地方在於,正確答案是有它的適用範圍的,比如牛頓物理學在宏觀世界是正確的,進入微觀世界,我們需要量子物理。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不用學習牛頓物理學了,這只說明正確答案是循序漸進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認知階段來提供適用的正確答案,比如他兩歲的時候,你可以講龍王下雨;到了七八歲,就該講雲裡面有水,水多了就會下雨;進入國中,要講牛頓物理學;進入高中/大學,學習量子物理。
循序漸進很重要。大學的課程上,老師可以提供很多看問題的角度,而不需要正確答案,但是這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有了堅實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的。沒有那個儲備,一切多角度、多元化的分析都是空中樓閣。很難想像,一個連感覺不好和很傷心都分不清含義的人,能夠寫出優美傳世的文章。
所以這裡面的真正焦點,其實不是我們要不要有正確答案,而是如何找到它。正確答案總是在那裡,你故意不告訴孩子那是正確的、或者告訴他差不多就算正確了,反而會妨礙他的判斷力。也許我們想要的教育,是不要太快的告訴孩子正確答案,啟發他自己思考、自己去尋找;又或許我們的評判體系也可以更彈性一些,即使孩子最後找到的答案不那麼正確,也給他的思考過程一些分數。但是如果我們修改正確答案,說不太對的那些也是正確的,那等於是降低標準,那麼他不需要再多努力一下找到正確答案,最終的結果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最近友人在網絡上分享一份英文試卷,紙面上的一道題是翻譯 I feel bad ,這個孩子翻譯成我很傷心,被老師紅筆勾出,扣了一分。問題是,這答案真的錯了嗎? 我想一般父母看到,會覺得答案不準確,但也不是錯得離譜,因為更準確的翻譯是我感覺不好,而不是傷心,畢竟傷心與感覺不好不一樣,也不能對應到英文的 bad。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學生的答案也是非常接近的,老師有沒有必要那麼苛刻,一定說它錯? 這些年社會上一直反省我們的基礎教育,總說孩子們總是在追求標準答案,結果不會思考,如何能培養有創造性的人才呢? 可是我想說,我贊同有啟發性的、彈性的教育,但那指的是方法,而不是正確答案也變得彈性了。為什麼? 請聽我慢慢講。
孩子的大腦發育需要確定性
如果我們從根源上挖掘這個問題,就要說到大腦發育。人的大腦喜歡確定性,遇到不確定的情形時,就會產生壓力。比如我們成年人,什麼時候壓力最大? 當你對事情的結果無法掌握的時候,比如找工作 (你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找到什麼樣的工作)、養小孩 (你不知道會把孩子養成什麼樣),等等。小孩子也一樣,而更嚴重的是,他們的大腦還在發育中,所以更需要確定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如果嬰兒的作息很規律,他鬧得就比較少,因為他的大腦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這種規律就是一個確定性。神經科學的研究認為,如果這種確定性被剝奪,那麼孩子的大腦會受到某種程度的損傷,而這種傷害有可能是永久性的。 基於同樣的道理,小孩子問我們一個問題的時候,他需要一個確切的答案。在我們提供這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盡可能用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方法幫助他一起找,但是最終,我們要幫他找到確切的答案,因為這是他的大腦在尋找一種規律,也就是確定性。
正確的答案可以看成一個最高標準
既然我們的大腦總是需要尋找到某一個確定性,那麼為什麼不讓這個確定性是正確的呢?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無法判斷正確與否,我們的大腦就只好停在一個當時看來是最好的選擇上。可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事情是有正確答案的,為什麼不可以告訴孩子那個正確答案是什麼呢?而從學術標準的角度來說,正確答案是不應該故意給出一個模糊地帶的。比方說,我感覺不好與我很傷心,這兩句話的意思並不一樣,那就應該這樣告訴孩子。否則長久以往,孩子學到的東西就是似是而非的,這對他們顯然沒有任何好處。其實,我們都知道,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正確答案的,科學領域需要正確、財務會計需要正確、連我們做了父母之後都需要尋找正確的知識,所以正確答案其實是最高標準,當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我們只好先找近似,而當我們知道的時候,卻不應該故意去模糊它。
難道現在社會上,似是而非的東西還少嗎? 很多事情,其實只要我們願意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它其實並不正確,可是如果我們習慣了差不多就算對這種思維模式,那麼我們也都懶得去認真的想了。而這樣的模式,真的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嗎?
也許你會說,即使是知識領域,也有很多東西沒有正確答案。也對,也不對。對的地方在於,正確答案是有它的適用範圍的,比如牛頓物理學在宏觀世界是正確的,進入微觀世界,我們需要量子物理。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不用學習牛頓物理學了,這只說明正確答案是循序漸進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認知階段來提供適用的正確答案,比如他兩歲的時候,你可以講龍王下雨;到了七八歲,就該講雲裡面有水,水多了就會下雨;進入國中,要講牛頓物理學;進入高中/大學,學習量子物理。
循序漸進很重要。大學的課程上,老師可以提供很多看問題的角度,而不需要正確答案,但是這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有了堅實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的。沒有那個儲備,一切多角度、多元化的分析都是空中樓閣。很難想像,一個連感覺不好和很傷心都分不清含義的人,能夠寫出優美傳世的文章。
正確答案真的會妨礙孩子的思考能力嗎?
現在的教育理念,有一個觀點很流行:比起正確答案,更重要的是正確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教孩子懂得提問,問正確的問題。可是問完問題之後呢? 不是要解決問題嗎? 怎麼樣就算解決問題了? 你要找到正確答案,或者找到最符合當下情景的最好答案。所以這裡面的真正焦點,其實不是我們要不要有正確答案,而是如何找到它。正確答案總是在那裡,你故意不告訴孩子那是正確的、或者告訴他差不多就算正確了,反而會妨礙他的判斷力。也許我們想要的教育,是不要太快的告訴孩子正確答案,啟發他自己思考、自己去尋找;又或許我們的評判體系也可以更彈性一些,即使孩子最後找到的答案不那麼正確,也給他的思考過程一些分數。但是如果我們修改正確答案,說不太對的那些也是正確的,那等於是降低標準,那麼他不需要再多努力一下找到正確答案,最終的結果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your-brain-work/200910/hunger-certainty
http://www.brainfacts.org/brain-basics/brain-development/
http://mylearningspringboard.com/why-teaching-both-estimation-and-accuracy-is-important-in-math-instruction/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overseastom/638070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