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學校一改以往的慣例,不再需要小孩寫那些沉悶的作業,改成讓他們自己設計自己的生活計畫;對小孩來說真的是一大福音。小孩要為自己的寒假訂出一些任務,任務可以是任何的形式,任何的事情;只要他們確實的達到目標便算是成功。適逢今年寒假我們都在國外,我建議小孩設計一個跟旅遊相關的任務。經過一番思考後,小孩決定設定他的任務為「 製造一本旅遊書 」;用照片和文字把他的旅程記錄下來,讓這次的旅程變得更有意義。通常小孩對寒假作業都會感到厭煩,但是這次,小孩對於他自己所設計的任務卻感到興奮和期待。
在台灣,不用寫寒假作業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但是在國外卻十分平常。當我在加拿大讀書時,不要說寒假或暑假沒有任何的作業,其實平時的功課也不多。有的話,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甚至在課堂上,就已經可以完成。偶而有一、兩個比較大的作業,老師都一定會給我們很充足的時間準備,而且通常都是一些比較生動有趣的作業。但是,有趣的是,當台灣才開始想要擺脫繁重的作業模式,讓小孩可以過一個真真正正的假期時,美國的一些學校卻因為受到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影響,逐漸增加小孩的功課量。
在台灣,不用寫寒假作業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但是在國外卻十分平常。當我在加拿大讀書時,不要說寒假或暑假沒有任何的作業,其實平時的功課也不多。有的話,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甚至在課堂上,就已經可以完成。偶而有一、兩個比較大的作業,老師都一定會給我們很充足的時間準備,而且通常都是一些比較生動有趣的作業。但是,有趣的是,當台灣才開始想要擺脫繁重的作業模式,讓小孩可以過一個真真正正的假期時,美國的一些學校卻因為受到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影響,逐漸增加小孩的功課量。
作業會帶來好成績或是壓力?
美國的一些學者認為相對於亞洲的小孩,美國的小孩逐漸失去市場的兢爭力,歸咎於美國的學校不夠亞洲學校嚴格,學生不夠亞洲小孩用功;所以他們開始仿效亞洲國家的學校,增加小孩的功課量,認為寫功課就是給小孩練習的機會,功課越多,小孩的成績便會越好。但是事實真的是功課越多,成績就會越好嗎? 當然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要小孩寫作業,對所有人,包括學生、老師、甚至家長來所都只是一種壓力。到底作業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呢? 它對小孩有什麼影響呢?作業不是用來打發時間的
當我在幼稚園工作時,就有一些家長要求我給小孩寫功課。他們認為,「小孩回到家沒事做,就只會看電視,倒不如給他寫作業。」對我來說,寫作業的意義不是要讓小孩打發時間;要打發時間,還有很多的選擇。年紀小的小孩可以去做運動,強壯身體;或是去公園玩耍,紓解壓力。對低年級的小孩來說,玩耍反而對各樣的發展更有幫助。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小孩,我有的同學,從大概 14、15 歲開始便去派報紙、去速食店炸薯條,賺取自己的零用錢,學習獨立;有些同學會去當夏令營的義工,照顧和教導年紀小的小孩,吸取人生經驗;喜歡運動的同學,會去參加足球、冰上曲棍球等運動隊。而我自己因為比較內向,所以總喜歡待在家裡看很多很多的課外讀本、寫故事、畫畫。那個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有源源不絕的想像力。所以我們不需要用作業來打發小孩的時間,給小孩多一點的空間,他們才可以嘗試更多的事物,才不會抹滅他們的想像力。功課可以作為老師、學生、家長互相了解的橋樑
有些家長認為,「小孩不用寫功課,我都不知道他在學校學了什麼!」的確,作業可以讓家長對小孩有多一層的了解,但是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把陪伴小孩做功課的工作交給了安親班老師,很多家長都只是在聯絡本上簽個名而已,這樣便失去了寫作業的意義。所謂的陪小孩做功課不是指「 盯著小孩做功課 」,或是拿著橡皮擦猛幫小孩訂正。當小孩做功課時,我喜歡坐在他旁邊或附近做我自己的事情,如寫作或看書。我不會去干涉他的功課寫得好不好,或是對不對;但是如果他有問題,他可以第一時間來問我。很多家長會很在意小孩的功課是否正確,但是我卻覺得,如果我們習慣性的幫小孩訂正,便會成為他們的依賴。而且,功課不是考試,寫功課就應該要「大膽的嘗試」,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老師的標準是什麼,考試時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譬如練習單裡有一題題目為「高高的」「山」,要求小孩跟著寫。小孩問我:「可以寫『藍藍的天空』嗎?」我跟他說:「你這樣寫沒錯,但是我不知道你老師要求的是什麼。沒關係,你照你的意思去寫,如果不對老師自然會跟你說。」其實寫作業可以讓學生了解老師的標準,老師也可以通過作業更了解小孩的學習進度。思考比寫作業更重要
還有家長會擔心,「寒、暑假都不複習,不寫作業,新學期開始小孩不都把學過的東西忘光光了嗎?」其實這個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有沒有寒、暑假作業,重點在於平常我們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完了就把一切都交還給老師,或是我們真的有去了解我們的課文,有沒有把我們學習的知識融匯到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在香港讀國小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常要背誦一大堆的課文和單字。但是只要久了沒接觸,以往背誦過的東西都記不起來了。國外的教育比較注重讓小孩自己思考,很多問題不一定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只要有經過腦袋思考,跟生活有連結的問題,都會給小孩比較深刻的印象。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加拿大的寒、暑假都不用寫作業;因為課本是跟學校借的,所以到了學期末,所有課本都會還給學校,假期根本不用複習,我們只要開開心心、輕輕鬆鬆的放假便可以。但是到了新學期開始時,我並沒有任何「跟不上」或是 「忘記之前學過什麼」等情況發生。不單單是我,我身邊大部分的同學也沒有這樣的情形,鮮少會有人需要額外的補習。其實很多時候,是家長擔心小孩會「落後於別人」,只要給小孩一些適應期,便不會有跟不上的問題。作業應該要多元化
在國外讀書時,雖然我們功課不多,但是我們常常要做很多的分組討論,常常要在全班面前演說。我們有的作業是要畫海報,有的是要做一本詩集,這些作業對我們來說都是好玩又有趣的。而且過了這麽多年,作業的內容還是記憶猶新。我覺得作業的重點應該是要多元化,讓小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課文,加深小孩對課文的印象,讓小孩有更多創作、探索的空間。不斷的要求小孩重複練習同類型的題目,除了用來應付考試外,對於小孩長遠的學習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teach-nology.com/tutorials/teaching/proandconhomework.html
http://www.alternet.org/story/9682/back_to_school%3A_why_homework_is_bad_for_kids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uriel1998/41215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