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的你,應該跟我一樣,對家中寶貝成長的每個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擔憂。那麼,「家有過動兒」的憂慮,是否也曾經劃過你的腦海呢?
若你家的寶貝是個過動兒,身為父母的你,該用怎樣的態度來教養和支持他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過動兒」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過動兒的正式名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英文簡稱: ADHD) ∘我相信幾乎每個父母都曾經歷過孩子行為或注意力失控的時刻,然而對某些孩子來說,這種失控的頻率和嚴重度已經影響到他們正常作息的能力時,他們很可能就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此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就需要立即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了!
過動症是由於孩子腦部的狀態致使孩子在控制行為上有困難,它也是孩童慢性病症中最常見的一種。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的資料顯示,過動兒在學齡兒童中佔了高達百分之四到十二的比例,其中男孩有過動症的比例又比女孩多了三倍。自孩子進入幼稚園以後,透過他在學習和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過程中,父母或老師通常會開始察覺到孩子較極端的表現,其中包括三種類型 (孩子可能有其中一種或多種的表現):
這個研究花了三年的時間追蹤了 388 個有過動兒和 127 個沒有過動兒的家庭,並記錄下這些家庭中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批評和過度保護的程度,像是父母們如何與孩子互動、父母談論孩子時以負面或嚴苛評論來描述孩子行為的程度,以及父母對孩子在情緒上過度投入的情形等等。而研究的結果發現,那些長期以批評或過度保護態度教養孩子的家庭,家中過動兒的行為不但沒有隨著年齡遞減消失,反而繼續維持他們的過動症狀,沒有好轉的跡象∘
這個研究的領導者,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Erica Musser 認為,當過動兒的父母們開始改善其負面批評的教養態度時,將對消除家中孩子的過動症行為大有助益。當然,促成過動症的可能因素很多,至今專家學者仍然沒有一致肯定的答案。其中可能的因素包括:孩子的腦部神經生理發展、早產兒、母親孕期吸菸、酒精或不當用藥、家族病史、長期暴露在毒害環境、腦傷,其他可能因素還包括飲食或後天成長環境等等。雖然沒有人能確定造成孩子過動的主因,但身為父母,我們只能盡力做好自己的這部分,以健康的教養態度來支持陪伴過動症的孩子走過艱困的成長階段∘
也許,你的孩子並不是個過動兒,但是我們何不把這個研究當成一記當頭棒喝,藉此機會停下來檢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常為了堅持自己要求的標準,而對孩子過度嚴苛,以致於在言語或情緒上對孩子過度宣洩,造成孩子心靈上的無形創傷? 也或者,身為亞洲的父母,我們是不是急著想要孩子學得快、學得好、超越他人,以致於剝奪了孩子自己去摸索、犯錯、受點挫折或小傷的空間?
過度保護除了會強化孩子的過動行為之外,我相信它也很可能讓沒有過動症的孩子養成不健康倚賴的媽寶性格。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我們不能阻止孩子遠離危險,或者不能糾正孩子的行為。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在管教孩子時盡力保持客觀,秉持不在盛怒之下責備或懲罰孩子的原則,將會幫助我們避免事後許多的懊悔和孩子心靈的受傷。有時候,一些小小的舉動都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教養者,比如說當我們正在孩子犯錯的氣頭上時,深呼一口氣,提醒自己一下孩子的小小年齡 (孩子的自省力和邏輯力絕不如我們),捫心自問的怒氣的源頭是不是因為對孩子的某行為積怨已久或自己最近太忙太累,而不自覺放大了孩子的過錯? 如果是這樣,也許等自己或孩子較冷靜時,再回頭跟孩子還原現場、解釋當下的情境,提供孩子合適的方法來面對類似情況,這可能會比爸媽正值氣頭、孩子又情緒激動不肯認錯下的管教來得更有效果。
若你家的寶貝是個過動兒,身為父母的你,該用怎樣的態度來教養和支持他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過動兒」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過動兒的正式名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英文簡稱: ADHD) ∘我相信幾乎每個父母都曾經歷過孩子行為或注意力失控的時刻,然而對某些孩子來說,這種失控的頻率和嚴重度已經影響到他們正常作息的能力時,他們很可能就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此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就需要立即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了!
過動症是由於孩子腦部的狀態致使孩子在控制行為上有困難,它也是孩童慢性病症中最常見的一種。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的資料顯示,過動兒在學齡兒童中佔了高達百分之四到十二的比例,其中男孩有過動症的比例又比女孩多了三倍。自孩子進入幼稚園以後,透過他在學習和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過程中,父母或老師通常會開始察覺到孩子較極端的表現,其中包括三種類型 (孩子可能有其中一種或多種的表現):
- 注意力不足
- 過動行為
- 衝動行為
這個研究花了三年的時間追蹤了 388 個有過動兒和 127 個沒有過動兒的家庭,並記錄下這些家庭中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批評和過度保護的程度,像是父母們如何與孩子互動、父母談論孩子時以負面或嚴苛評論來描述孩子行為的程度,以及父母對孩子在情緒上過度投入的情形等等。而研究的結果發現,那些長期以批評或過度保護態度教養孩子的家庭,家中過動兒的行為不但沒有隨著年齡遞減消失,反而繼續維持他們的過動症狀,沒有好轉的跡象∘
這個研究的領導者,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Erica Musser 認為,當過動兒的父母們開始改善其負面批評的教養態度時,將對消除家中孩子的過動症行為大有助益。當然,促成過動症的可能因素很多,至今專家學者仍然沒有一致肯定的答案。其中可能的因素包括:孩子的腦部神經生理發展、早產兒、母親孕期吸菸、酒精或不當用藥、家族病史、長期暴露在毒害環境、腦傷,其他可能因素還包括飲食或後天成長環境等等。雖然沒有人能確定造成孩子過動的主因,但身為父母,我們只能盡力做好自己的這部分,以健康的教養態度來支持陪伴過動症的孩子走過艱困的成長階段∘
也許,你的孩子並不是個過動兒,但是我們何不把這個研究當成一記當頭棒喝,藉此機會停下來檢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常為了堅持自己要求的標準,而對孩子過度嚴苛,以致於在言語或情緒上對孩子過度宣洩,造成孩子心靈上的無形創傷? 也或者,身為亞洲的父母,我們是不是急著想要孩子學得快、學得好、超越他人,以致於剝奪了孩子自己去摸索、犯錯、受點挫折或小傷的空間?
過度保護除了會強化孩子的過動行為之外,我相信它也很可能讓沒有過動症的孩子養成不健康倚賴的媽寶性格。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我們不能阻止孩子遠離危險,或者不能糾正孩子的行為。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在管教孩子時盡力保持客觀,秉持不在盛怒之下責備或懲罰孩子的原則,將會幫助我們避免事後許多的懊悔和孩子心靈的受傷。有時候,一些小小的舉動都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教養者,比如說當我們正在孩子犯錯的氣頭上時,深呼一口氣,提醒自己一下孩子的小小年齡 (孩子的自省力和邏輯力絕不如我們),捫心自問的怒氣的源頭是不是因為對孩子的某行為積怨已久或自己最近太忙太累,而不自覺放大了孩子的過錯? 如果是這樣,也許等自己或孩子較冷靜時,再回頭跟孩子還原現場、解釋當下的情境,提供孩子合適的方法來面對類似情況,這可能會比爸媽正值氣頭、孩子又情緒激動不肯認錯下的管教來得更有效果。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consu mer.healthday.com/kids-health-information-23/parenting-health-news-525/adhd-critical-parents-jap-release-batch-2526-707866.html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conditions/adhd/Pages/Understanding-ADHD.aspx
http://www.medicaldaily.com/adhd-criticism-parents-372696
http://consumer.healthday.com/kids-health-information-23/attention-deficit-disorder-adhd-news-50/
http://psychcentral.com/lib/causes-risk-factors-of-childhood-adhd/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35007189@N05/459221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