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有一個廣為世人所知的心理學理論,那就是一個人一生的心理狀況是由他嬰幼兒時期與媽媽的關係所決定的。其實,弗洛伊德不僅僅研究母嬰關係,他還有一個關於父子關係的理論,那就是父親對於兒子建立個人認知是至關重要的。熟悉心理學的爸媽們大概都知道,關於這種父子關係的研究,在弗洛伊德之後是有很多的,而近弗洛伊德的學派,對父子關係是這樣描述的:一個兒子,總是覺得在和父親競爭,甚至不得不與之戰鬥。父親的形象,對於兒子建立自我意識、雄性認知,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家有兒子的爸媽們,你們有沒有覺得兒子和爸爸之間,有那麼一點微妙的競爭關係呢? 也許你家寶寶還小,一般情況下和爸爸之間都是嬉戲玩耍、父子共讀、或者爸爸照護小孩的溫馨時光,但是你們仔細想想,兒子有沒有說過:等我長大以後,會比爸爸高、比爸爸跑得快、比爸爸做得好……在我家,大概從兒子三歲之後,我就很敏感得捕捉到了兒子要挑戰爸爸的一些時刻。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先存了這個疑心,反正隨著兒子的長大,我是覺得這樣的時刻越來越多了。在一方面,兒子對爸爸不那麼順服,總覺得自己也行,只是需要時間;另外一方面,兒子和爸爸卻很容易組成什麼快跑組、大力士團,輕易碾壓媽媽我和家裡的女兒。
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父子關係,其實在心理學上也有說法,而且這不僅僅是弗洛伊德及其學派的獨家論點,很多心理學家都就此做過分析。目前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父子關係要經歷從偶像到競爭再到反抗的過程。
在嬰幼兒時期,爸爸是兒子的偶像,兒子會模仿爸爸的行為、穿爸爸的衣帽,跟在爸爸屁股後面做爸爸做的事情,渴望爸爸的認可。
競爭
隨著兒子的長大,他會故意和爸爸轧苗頭,甚至為了和爸爸競爭而做出一些叛逆的行為。這種模式,會在兒子的青春期達到頂峰。
演進
兒子再大一些,表面上會和爸爸的關係逐步疏遠,雙方可能誰也看不上誰。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兒子與父親的競爭達到頂點,這個時期的兒子會最渴望超越父親。
接受
兒子步入壯年以後,對自我的認知與社會角色都建立好了,而且心智更成熟,看問題會更全面與理性,此時的兒子反而能夠理解父親,父子開始進入朋友關係。
繼承
50 歲的兒子,重新思索自己的成長過程,這個時候的他,會更像自己的父親,爸爸的一切 (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成為他的人生財富被他繼承下來,而步入暮年的父親,也同樣會贏得兒子的尊重。
而在青春期之前 (8、9 歲之前),如果兒子有與老爸競爭的意識,它往往都屬於不自覺的意識,因為兒子還小,他不會主動的、有明確目的性的與爸爸進行權力鬥爭,他所做的,事實上只是一種測試,以爸爸為標準,測試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這種競爭,其實基本上是無害的,不但無害,還是有益的。父子之間的競爭,就像一切形式的競爭一樣,如果是良性的,對競爭的雙方都有促進的作用;而父子之間的競爭,又因為是發生在父子這個特殊關係下,善加利用的話,不但能促進兒子進步,還能提升父子關係。 如何巧妙利用父子之間的競爭?
那麼家有兒子的爸媽們,你們有沒有覺得兒子和爸爸之間,有那麼一點微妙的競爭關係呢? 也許你家寶寶還小,一般情況下和爸爸之間都是嬉戲玩耍、父子共讀、或者爸爸照護小孩的溫馨時光,但是你們仔細想想,兒子有沒有說過:等我長大以後,會比爸爸高、比爸爸跑得快、比爸爸做得好……在我家,大概從兒子三歲之後,我就很敏感得捕捉到了兒子要挑戰爸爸的一些時刻。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先存了這個疑心,反正隨著兒子的長大,我是覺得這樣的時刻越來越多了。在一方面,兒子對爸爸不那麼順服,總覺得自己也行,只是需要時間;另外一方面,兒子和爸爸卻很容易組成什麼快跑組、大力士團,輕易碾壓媽媽我和家裡的女兒。
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父子關係,其實在心理學上也有說法,而且這不僅僅是弗洛伊德及其學派的獨家論點,很多心理學家都就此做過分析。目前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父子關係要經歷從偶像到競爭再到反抗的過程。
父子關係是一個變化曲線
偶像在嬰幼兒時期,爸爸是兒子的偶像,兒子會模仿爸爸的行為、穿爸爸的衣帽,跟在爸爸屁股後面做爸爸做的事情,渴望爸爸的認可。
競爭
隨著兒子的長大,他會故意和爸爸轧苗頭,甚至為了和爸爸競爭而做出一些叛逆的行為。這種模式,會在兒子的青春期達到頂峰。
演進
兒子再大一些,表面上會和爸爸的關係逐步疏遠,雙方可能誰也看不上誰。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兒子與父親的競爭達到頂點,這個時期的兒子會最渴望超越父親。
接受
兒子步入壯年以後,對自我的認知與社會角色都建立好了,而且心智更成熟,看問題會更全面與理性,此時的兒子反而能夠理解父親,父子開始進入朋友關係。
繼承
50 歲的兒子,重新思索自己的成長過程,這個時候的他,會更像自己的父親,爸爸的一切 (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成為他的人生財富被他繼承下來,而步入暮年的父親,也同樣會贏得兒子的尊重。
良好的競爭,可以促進父子關係
在兒子幼年的時候,他對爸爸的觀感,會經歷一個從崇拜到競爭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一個逐步進行的過程,很難講兒子的競爭意識會從哪一個年紀開始,它第一次冒出頭之後,還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被崇拜淹沒著,可是慢慢的,這競爭意識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天平就開始向它傾斜了。而在青春期之前 (8、9 歲之前),如果兒子有與老爸競爭的意識,它往往都屬於不自覺的意識,因為兒子還小,他不會主動的、有明確目的性的與爸爸進行權力鬥爭,他所做的,事實上只是一種測試,以爸爸為標準,測試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這種競爭,其實基本上是無害的,不但無害,還是有益的。父子之間的競爭,就像一切形式的競爭一樣,如果是良性的,對競爭的雙方都有促進的作用;而父子之間的競爭,又因為是發生在父子這個特殊關係下,善加利用的話,不但能促進兒子進步,還能提升父子關係。 如何巧妙利用父子之間的競爭?
- 父子時光最重要:很多時候,我們會說質量比數量重要,但是在養育孩子這方面,數量是第一位的,爸媽陪伴孩子的時間越長越好,在這個前提下,再去講陪伴的質量。父子關係也是一樣的。爸爸陪伴兒子越多,父子之間的情感越親密,兒子針對爸爸的競爭就越會是良性互動。
- 打造父子傳統:爸爸可以與兒子一起從事一些只限於父子之間的活動,比如一起跑步、打球、洗車、做模型飛機等等,而且要把這些活動項目固定下來,成為父子之間的一個傳統。在這些傳統活動中,隨著兒子的成長,兒子會從模仿父親慢慢發展到要比爸爸做得更多更好,而爸爸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他、陪伴他,享受這個過程,最終兒子獲得的不是擊敗父親的成就感,而是成長與獨立的自豪感,那麼爸爸看著兒子這樣一路長大,自然也是自豪的。而父子之間將永遠有這些傳統的牽絆與留念。
- 爸爸要適時的稱讚兒子的努力:當父親是兒子的偶像時,兒子渴望變得和父親一樣,渴望認同;當兒子開始和父親競爭之後,其實他還是期望父親的認同。當兒子付出努力之後,爸爸應該肯定他、稱讚他,這樣不但能推動兒子下意識的良性競爭,還會讓兒子更信服老爸,那麼做爸爸的,有什麼理由不肯給予這份認同呢?
- 給兒子講講爸爸的故事:當兒子在懵懵懂懂之間要與父親進行競爭的過程裡,爸爸不妨多給孩子講講過去的事情,講講自己小時候的努力,自己與父親的互動,甚至爺爺輩、更祖輩的故事,讓兒子從小就有一種傳承的認識,這會拉近他與父親之間的距離,甚至在他成熟到能夠理解代代相傳這個概念之後,把父子關係放在文化傳承的框架裡去看,說不定在一定程度上拉住他那總是想叛逆的心。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culine_psychology
http://www.dunwoodypsychologists.com/Articles/dads.htm
http://www.askmen.com/dating/single_fathers_400/491b_father-to-friend.html
http://www.kidspot.com.au/Toddler-Development-Fathers-and-parenting-Do-dads-matter-to-toddlers+6020+26+article.htm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avem/368667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