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們都知道,一兩歲的孩子是不會撒謊的,但三四歲的孩子就可能會撒謊了,而 5 歲以上的小孩,多半都已具備了撒謊的能力。沒錯,撒謊是需要能力的,雖然撒謊是個很難聽的詞,但是如果我們以平常心來看待,小孩子能不能撒謊,確實和他的發育階段有關係。想來大部分父母都希望教導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但我們也都了解,有時候無傷大雅的謊言並沒那麼糟糕,甚至有其必要性。而且,不管我們怎麼教,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是必然會具備撒謊的能力的,這個能力的成型大概就在三四歲。那麼,如果你的孩子正處於三到四歲的時候,你如何知道他是否已經具備撒謊的能力了呢?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那個他藏餅乾的地方,那麼你家小朋友還不具備說謊的能力。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者指一個沒有藏餅乾的地方,那麼他已經具備了說謊的能力。 這個遊戲還可以升級,規則是這樣的:爸媽背對孩子,把餅乾藏在一隻手裡,雙手握拳轉過來,讓孩子猜餅乾在哪隻手。猜對了,餅乾歸孩子;猜錯了,餅乾歸爸媽。
這樣玩幾次,再調換角色。你讓孩子把餅乾藏在一隻手裡,你來猜。但是在你猜之前,先問他一個問題:你把餅乾藏在哪隻手了? 不具備說謊能力的孩子會老老實實的告訴你正確答案,不管玩多少次都一樣;具備說謊能力的孩子起碼有幾次會告訴你錯誤答案。
我們用心智理論來解釋上面的小遊戲,就更容易明白了。一般來說三歲以下的小朋友,還沒有發育出心智理論,所以當他藏好餅乾時,他就會認為其他人都和他一樣,也知道餅乾在哪裡,這是因為他們不具備從其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他就沒有辦法想到其實只有他一個人看到了藏餅乾的過程,而爸爸不在家,是看不到的。所以當你問他,爸爸會去哪裡找? 他自然會告訴你正確的地點,因為他以為爸爸也知道餅乾在哪裡。
這個思考過程,就是最簡單的心智理論,一般小孩子在三歲到四歲的時候會逐步發育出來這個能力。具備了這個能力,孩子就具備了撒謊的能力,這就像上面講的升級版遊戲一樣,他只有明白了你是看不到他藏餅乾的過程這個道理之後,他才會撒謊騙你。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孩子會撒謊了,其實表示他的大腦發育又前進了一步,爸媽實在無須大驚小怪。 但是這個角度也同樣告訴我們,孩子學會撒謊,實在是不能避免的一件事。
這項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如果爸媽想要孩子晚一點學會說謊,那麼同理心的教導,可以晚一點進行。當然啦,再晚也拖不了多久,因為不管我們教不教孩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他自己遲早會發育出來,一般來說,5 歲的孩子是一定會理解爸爸不在家看不見餅乾藏在哪裡的,也會在和你玩拳頭里面藏餅乾的遊戲時,說謊騙你。
一個小遊戲,教你辨別孩子是否會撒謊
拿一塊小餅乾 (或者小玩具),讓孩子藏在自己的抽屜裡 (或者家裡其它的地方),告訴他等爸爸 (或媽媽) 回家,讓他來找。藏好以後,你問孩子一個問題:你覺得爸爸回來以後,會去哪裡找?如果孩子的回答是那個他藏餅乾的地方,那麼你家小朋友還不具備說謊的能力。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者指一個沒有藏餅乾的地方,那麼他已經具備了說謊的能力。 這個遊戲還可以升級,規則是這樣的:爸媽背對孩子,把餅乾藏在一隻手裡,雙手握拳轉過來,讓孩子猜餅乾在哪隻手。猜對了,餅乾歸孩子;猜錯了,餅乾歸爸媽。
這樣玩幾次,再調換角色。你讓孩子把餅乾藏在一隻手裡,你來猜。但是在你猜之前,先問他一個問題:你把餅乾藏在哪隻手了? 不具備說謊能力的孩子會老老實實的告訴你正確答案,不管玩多少次都一樣;具備說謊能力的孩子起碼有幾次會告訴你錯誤答案。
撒謊能力是兒童心智發育的結果
不要小看說謊這種能力,在心理發育學中,這是被稱為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的一部分。所謂的心智理論,是一個人能否明白其他人和自己會有不同的想法 (如信仰、動機、願望、知識等等)。這聽起來很像現在社會上提倡的包容多元文化的口號對不對? 不過在心理學上,這是指一個人大腦發育的狀態、它所達到的能力。對成人來說,我們當然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至於要不要包容則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但是對於兒童來說,在他的心智理論尚未發育好的時候,他是不知道的。我們用心智理論來解釋上面的小遊戲,就更容易明白了。一般來說三歲以下的小朋友,還沒有發育出心智理論,所以當他藏好餅乾時,他就會認為其他人都和他一樣,也知道餅乾在哪裡,這是因為他們不具備從其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他就沒有辦法想到其實只有他一個人看到了藏餅乾的過程,而爸爸不在家,是看不到的。所以當你問他,爸爸會去哪裡找? 他自然會告訴你正確的地點,因為他以為爸爸也知道餅乾在哪裡。
這個思考過程,就是最簡單的心智理論,一般小孩子在三歲到四歲的時候會逐步發育出來這個能力。具備了這個能力,孩子就具備了撒謊的能力,這就像上面講的升級版遊戲一樣,他只有明白了你是看不到他藏餅乾的過程這個道理之後,他才會撒謊騙你。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孩子會撒謊了,其實表示他的大腦發育又前進了一步,爸媽實在無須大驚小怪。 但是這個角度也同樣告訴我們,孩子學會撒謊,實在是不能避免的一件事。
心智理論是可以訓練的,但結果是……
科學家們早就使用心智理論的訓練了,這是因為一些發育障礙 (如自閉症) 的孩子,自己很難發育出完整的心智理論,所以他們復健的一部分就是接受心智理論的訓練。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對發育正常的孩子進行心智理論的訓練,其直接後果就是教會了他們說謊。 其實這樣的訓練,我們做父母的也常常在教自己的小孩,比如哥哥和妹妹喜歡不同的東西,對同一幅畫,姐姐和弟弟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東西,我和你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我和你看到的面向不同,等等。只不過,在專門的心智理論訓練中,這樣的教導和啟發會更有針對性和引導性而已。在一個還沒有自己發育出心智理論的三歲孩子身上,你只需要對他進行六次心智理論的訓練,他就可以很熟練的騙你餅乾藏在左手、但其實是右手,然後你只好看著他自己享用餅乾了。這項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如果爸媽想要孩子晚一點學會說謊,那麼同理心的教導,可以晚一點進行。當然啦,再晚也拖不了多久,因為不管我們教不教孩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他自己遲早會發育出來,一般來說,5 歲的孩子是一定會理解爸爸不在家看不見餅乾藏在哪裡的,也會在和你玩拳頭里面藏餅乾的遊戲時,說謊騙你。
具備說謊能力之後,是否說謊就是價值觀的選擇了
雖說孩子學會撒謊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不代表孩子就一定喜歡說謊。玩小遊戲的時候說謊自然無傷大雅,甚至是遊戲的一部分;但在生活中,面對問題時,孩子是否常常選擇撒謊,就要依靠爸媽平時對孩子教導的價值觀了。心智理論是一個人發育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意識,但也恰恰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同理心、教他行為與後果的關係,讓他在生活當中,選擇不說謊。-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npr.org/sections/13.7/2015/11/02/453730157/is-your-4-year-old-a-liar-heres-the-bright-sid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ory_of_mind#Language_and_theory_of_mind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431737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joejungmann/139500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