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女兒練琴,新學的曲子總是會拉出雜音來,這問題其實不是第一次出現,我們總是提醒她要仔細拉,她也總是嗯嗯啊啊的應付過去,並不見什麼特別的效果。那天我心血來潮,拿起她的琴說,媽媽來試一下,看看怎麼樣會出雜音。結果一試之下,恍然大悟,原來用手指按住且只按住一根弦,這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不容易的事。恍然中我跟女兒講,你果然練得辛苦,因為實在不易。沒想到女兒卻欣喜莫名,主動接過琴來,同一曲再拉一遍,幾近完美。
這是小事,對我卻也是當頭一棒。我過去也常和先生聊,如何有效的讓孩子做到我們期待的事情,如何有效的化解他們的情緒,這其中有一環是讓他們覺得我們確實理解他們的感受,當孩子感到被理解的時候,就會比較情願的做爸媽讓他做的事。可是,如何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卻需要家長切實的和孩子連通起來。而連通不是靠嘴巴說說的,比如我平時常說“媽媽知道你不喜歡這個/媽媽知道這有些難,不過……”,但這顯然是不夠的。很多時候,要與孩子的感受連通起來,需要家長身體力行的做些事情。
讓我們來想像一個場景,一個親子之間很普通的場景。晚上孩子在玩玩具,爸媽看看時間,是時候洗澡睡覺了,於是喊上一聲:要收玩具嘍,去洗澡睡覺。過幾分鐘,發現孩子沒有動靜,照樣玩他的玩具;爸媽就只好再重複一遍,也許這回會加上一個時間限制,比如最後五分鐘。然後 5 分鐘過了,10 分鐘也過了,孩子還是不理你,照玩不誤。爸媽再提醒,可能口氣開始不耐煩,孩子變得焦躁,爸媽加緊時間控制,孩子崩潰,最後大哭一場,爸媽又要收拾殘局,勞心勞力。
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來展開這個場景,也許故事走向會變得不一樣。同樣是孩子在玩玩具,而爸媽要求孩子放下玩具去洗澡睡覺,只不過這一次,爸媽不是直接喊話,而是走到孩子身邊坐下來,看看他在玩什麼。在搭積木嗎? 搭的什麼? 我和你一起好不好? 於是小孩和爸媽一起分享他的積木故事,爸媽也搭了幾個小零件,過兩分鐘,爸媽再說,我們這個告一段落就去洗澡睡覺,搭好的東西不用拆,留在這裡明天可以繼續。這樣一來,很大可能孩子會沒有抵抗的跟著你去洗澡睡覺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因為你在要求孩子轉換場景之前,先與他連通起來了。爸媽參與到孩子的玩具中去,一起搭了幾塊積木,不過幾分鐘的事情,孩子就覺得你和他的世界連在了一起,這個時候你再要求他進入下一個任務階段,他就不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因為他下意識裡不會覺得你入侵了他的玩具世界。所以你花的那幾分鐘連通時間,是非常有用的。
這是小事,對我卻也是當頭一棒。我過去也常和先生聊,如何有效的讓孩子做到我們期待的事情,如何有效的化解他們的情緒,這其中有一環是讓他們覺得我們確實理解他們的感受,當孩子感到被理解的時候,就會比較情願的做爸媽讓他做的事。可是,如何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卻需要家長切實的和孩子連通起來。而連通不是靠嘴巴說說的,比如我平時常說“媽媽知道你不喜歡這個/媽媽知道這有些難,不過……”,但這顯然是不夠的。很多時候,要與孩子的感受連通起來,需要家長身體力行的做些事情。
連通往往是解決很多親子衝突的關鍵一環
我們做父母的,從孩子出生起就花費大量心力在照顧小孩身上,特別是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一天下來精疲力盡,似乎做的無非都是些換尿布、餵奶、哄睡的事情。慢慢孩子長大,這種瑣碎的照護需要牽扯的精力漸漸變少,我們開始把注意力越來越多的放到習慣、性情、行為、知識的養成上,結果卻發現,以前照顧寶寶讓我們身體很累,如今跟孩子的各種不合作來鬥爭,卻讓我們心裡很累。和我們如此親密的小孩,為什麼有時候那麼難以溝通 ? 這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了連通這一環,往往是關鍵之一。讓我們來想像一個場景,一個親子之間很普通的場景。晚上孩子在玩玩具,爸媽看看時間,是時候洗澡睡覺了,於是喊上一聲:要收玩具嘍,去洗澡睡覺。過幾分鐘,發現孩子沒有動靜,照樣玩他的玩具;爸媽就只好再重複一遍,也許這回會加上一個時間限制,比如最後五分鐘。然後 5 分鐘過了,10 分鐘也過了,孩子還是不理你,照玩不誤。爸媽再提醒,可能口氣開始不耐煩,孩子變得焦躁,爸媽加緊時間控制,孩子崩潰,最後大哭一場,爸媽又要收拾殘局,勞心勞力。
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來展開這個場景,也許故事走向會變得不一樣。同樣是孩子在玩玩具,而爸媽要求孩子放下玩具去洗澡睡覺,只不過這一次,爸媽不是直接喊話,而是走到孩子身邊坐下來,看看他在玩什麼。在搭積木嗎? 搭的什麼? 我和你一起好不好? 於是小孩和爸媽一起分享他的積木故事,爸媽也搭了幾個小零件,過兩分鐘,爸媽再說,我們這個告一段落就去洗澡睡覺,搭好的東西不用拆,留在這裡明天可以繼續。這樣一來,很大可能孩子會沒有抵抗的跟著你去洗澡睡覺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因為你在要求孩子轉換場景之前,先與他連通起來了。爸媽參與到孩子的玩具中去,一起搭了幾塊積木,不過幾分鐘的事情,孩子就覺得你和他的世界連在了一起,這個時候你再要求他進入下一個任務階段,他就不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因為他下意識裡不會覺得你入侵了他的玩具世界。所以你花的那幾分鐘連通時間,是非常有用的。
父母和孩子需要經常性的連通起來
連通是情感上的理解與溝通。我們做父母的,往往花了大量的時間處理孩子的事情,貌似很忙,卻容易忽略光是時間不足以讓我們與逐漸長大獨立的小孩在情感上維持很親近的聯繫。也許我們忙於接送他們在學校與才藝班之間穿梭,我們陪伴他學習遊玩,但是我們未必真正進入了他的世界,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反而在情感上與我們會產生疏離感,這就很容易讓他們覺得父母並不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在很多生活小事上就容易產生對父母的抵觸,造成親子衝突。但如果我們經常與孩子連通起來,我們不但能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還能讓孩子感知我們的理解,很多親子之間的衝突就會化解於無形。- 親子連通需要行動
比如我們把孩子帶到遊樂場,看著他玩,這還不是連通,因為這時候我們只是他世界裡的旁觀者;但是如果我們過去和他一起玩個鬼抓人,這就不一樣了,這會大大拉近父母與小孩的心理距離。同樣的,我們總是靠嘴巴說,媽媽理解你不喜歡吃這個,可是這有營養你一定要吃,小孩子是不會真心覺得我們理解他的,而如果我們把他那毫無調味料的飯菜放進嘴巴吃一口,然後說,真是不好吃,下次媽媽幫你弄得好吃一點,你今天先吃一點;或者因為我們發現確實難以下嚥,乾脆就給他加點鹽巴或者麻油,效果會好很多。 - 連通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你可以主動進入孩子的世界,也可以讓孩子進入你的世界,尤其當小孩比較大的時候,你讓孩子參與你的事情,比如一起洗車、做家務,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毫無負擔的和你分享一些他們的情緒,這也是情感上的連通。 - 父母需要投入
也許每天你陪孩子的時間不少,但這種真正連通的時刻其實是很少的,而當這發生的時候,父母需要投入自己的全部注意力,也就是說,不要一邊滑手機一邊聽孩子講話。 - 小小孩從擁抱開始
嬰幼兒還無法真正分享自己的感受,那麼爸媽除了參與到孩子的玩樂過程當中之外,不妨再從擁抱入手,每天在“非必要”的時候都給孩子幾個愛的抱抱,這對打通親子之間的情感渠道有著很神奇的效用。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ahaparenting.com/parenting-tools/connection
http://onetimethrough.com/joyful-ways-to-connect/
http://www.sheknows.com/parenting/articles/954415/5-simple-ways-to-connect-with-your-kids-each-day-and-what-kids-have-to-say-about-it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minneapolisinstituteofarts/1465505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