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我一早和女兒説好,要一起去學校圖書館選一些書回來慢慢讀,女兒也很高興的答應了。不過真的一起到了圖書館,我就發現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那就是,她選的書和我的期望有些遠。比如,她會選繪本,但她已經是一年級學生,絕大多數繪本的内容對她來說過於淺白了,她既不能認識更多的字、體會更優美的語言,也不能在思想上獲得新的刺激。又比如,她也會選某種字很多的書,但這種書通常是以極可愛的日系少女漫畫形象爲主角,而内容無非是怎麽烤個蛋糕、怎麽做冰淇淋一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吃起來已經沒啥營養了,讀起來自然更沒營養。
説到這裏,大家一定覺得我犯了自以爲是的大家長病,但我不得不爲自己辯解幾句。我其實很願意給孩子一些自主權,也一直是盡力這樣實行的,只不過,在真正的身體力行當中,我意識到,如何既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實施了主權,又保證孩子得到了適當的引導,其實是一種技術工作,而這其中的技術含量,隨著孩子的長大,也呈幾何式的增長。
比方説,孩子對穿什麽衣服特別挑剔,那麽父母就可以讓他每天自己決定穿什麽,然而夏天不可以選毛衣,冬天也不能選背心短褲。又比如,孩子挑食,爸媽決定讓小孩自己選晚飯要吃什麽,但是要在父母能提供的選項中做選擇,這樣可以兼顧孩子的自主權、食物的營養、以及爸媽的勞力。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自主權也會隨之擴大,比如我和女兒關於書的選擇,又比如才藝班的選擇孩子都可能要掌控。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如何管控風險,又如何從中得到我們希望孩子學到的東西,就變得更複雜更微妙了。
這個安親班,乍聽起來確實讓人激動,但仔細想想,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適合所有小孩,甚至可能不適合大多數的小孩,而如果孩子的活動力特別旺盛、對自主權有很强烈的渴望、而同時又相當獨立的話,這樣的安親班就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
但我們從這裏更深入的思考一下,就會想到,這畢竟是安親班,而不是學校,所以它可以刻意的强調自主權,讓孩子做各類選擇,卻沒有學習後果的壓力。我們知道,小孩子的興趣往往天馬行空,一時一變,讓他選一個目前看來有趣的不難,但讓他堅持做下去,卻不是簡單一個自主權的問題了。而我們作爲父母,一方面要培養孩子的自主獨立意識,一方面也要培養他的基礎學習能力,還要磨練他一以貫之的持久能力,所以,我們不能像安親班一樣,讓孩子隨興所至的學幾個星期的日語,就丟開了。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在讓孩子做過選擇之後,如何幫助他把這個選擇貫徹下去。
而從另一個方面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也要針對孩子的性格和家庭情況。比如我和女兒選書的事情,因爲女兒平常就還算是愛讀書的,識字量也不小,我對她的期望自然就會高一點,希望她能夠漸進式的讀書,而不是總停留在幼兒園讀過的那一類上。反過來,如果女兒的興趣原本就不在讀書方面,又或者由於家庭等原因,女兒平時很少有機會讀書、未養成讀書習慣,那麽只要她願意借回來的書,都是「開卷有益」,營養就屬於不得不犧牲的方面了。
最終我和女兒達成協議,我們兩個各選幾本,回來每一本都要讀。這看起來是個很簡單且很容易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法,不過我也知道,這件小事只是冰山一角,在養育小孩的這條漫漫長路上,我們的拉鋸戰,還有得打呢。
説到這裏,大家一定覺得我犯了自以爲是的大家長病,但我不得不爲自己辯解幾句。我其實很願意給孩子一些自主權,也一直是盡力這樣實行的,只不過,在真正的身體力行當中,我意識到,如何既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實施了主權,又保證孩子得到了適當的引導,其實是一種技術工作,而這其中的技術含量,隨著孩子的長大,也呈幾何式的增長。
爲什麽自主權對孩子很重要
給孩子自主權,是兒童心理發育和教育領域裏面研究得非常多的一個議題,簡而言之,它有如下幾個突出的好處:- 讓孩子對周圍世界有掌控感:小孩子從一歲開始發展出自我意識之後,就一直在和周圍世界 (包括父母) 做鬥爭,爭的就是控制權,很多我們覺得孩子無理取鬧的哭喊,其實是他的挫敗感在作怪。所以父母適當讓渡一些控制權給孩子,能有效平息他内心的許多騷動。
- 建立自信:幼兒自己走上幾步路,都是一種對自己的滿足和信心。
- 促進認知發育:做選擇本身是認知發育的一部分,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 減少親子衝突: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就不會跟父母作對了。
- 增加學習效應:既然是自己選的,自然興趣和熱情都會多一些,學習效果也會好一點。
但自主權必須有界限
心理學家和育兒專家同時也一再的告誡家長,小孩子必須有界限,除了他們必須學習什麽應該、什麽不應該,這也會給孩子安全感。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明確知知道父母的底綫在哪裏之外,當他們知道什麽是肯定不被允許的,他們反而比較有安全感,這對他們的心理和情感發育都有很大的好處。在這個前提下,父母要給孩子的自主權,就必須是有限的自主權。比方説,孩子對穿什麽衣服特別挑剔,那麽父母就可以讓他每天自己決定穿什麽,然而夏天不可以選毛衣,冬天也不能選背心短褲。又比如,孩子挑食,爸媽決定讓小孩自己選晚飯要吃什麽,但是要在父母能提供的選項中做選擇,這樣可以兼顧孩子的自主權、食物的營養、以及爸媽的勞力。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自主權也會隨之擴大,比如我和女兒關於書的選擇,又比如才藝班的選擇孩子都可能要掌控。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如何管控風險,又如何從中得到我們希望孩子學到的東西,就變得更複雜更微妙了。
自主權的背後以及孩子的性情
前些日子,有位朋友和我講了一個很特別的安親班,這是個完全以孩子爲主的安親班,一切活動,包括暑期的全天安排,都是由班上的國小孩子們一起勾選決定,然後由老師來負責實施的。朋友甚至講了一個相當極端的例子給我聽,説是這班上有一年,孩子們發現了一本日文繪本,想要自己具備讀這個繪本的能力,於是老師請來一位日文老師,給孩子們開了一門日語課,爲期 10 周,教會日文的基礎知識,然後讓孩子們自己摸索看繪本。這個安親班,乍聽起來確實讓人激動,但仔細想想,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適合所有小孩,甚至可能不適合大多數的小孩,而如果孩子的活動力特別旺盛、對自主權有很强烈的渴望、而同時又相當獨立的話,這樣的安親班就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
但我們從這裏更深入的思考一下,就會想到,這畢竟是安親班,而不是學校,所以它可以刻意的强調自主權,讓孩子做各類選擇,卻沒有學習後果的壓力。我們知道,小孩子的興趣往往天馬行空,一時一變,讓他選一個目前看來有趣的不難,但讓他堅持做下去,卻不是簡單一個自主權的問題了。而我們作爲父母,一方面要培養孩子的自主獨立意識,一方面也要培養他的基礎學習能力,還要磨練他一以貫之的持久能力,所以,我們不能像安親班一樣,讓孩子隨興所至的學幾個星期的日語,就丟開了。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在讓孩子做過選擇之後,如何幫助他把這個選擇貫徹下去。
而從另一個方面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也要針對孩子的性格和家庭情況。比如我和女兒選書的事情,因爲女兒平常就還算是愛讀書的,識字量也不小,我對她的期望自然就會高一點,希望她能夠漸進式的讀書,而不是總停留在幼兒園讀過的那一類上。反過來,如果女兒的興趣原本就不在讀書方面,又或者由於家庭等原因,女兒平時很少有機會讀書、未養成讀書習慣,那麽只要她願意借回來的書,都是「開卷有益」,營養就屬於不得不犧牲的方面了。
最終我和女兒達成協議,我們兩個各選幾本,回來每一本都要讀。這看起來是個很簡單且很容易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法,不過我也知道,這件小事只是冰山一角,在養育小孩的這條漫漫長路上,我們的拉鋸戰,還有得打呢。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steverything/wp/2015/05/27/why-we-should-let-kids-choose-their-own-summer-reading-books/
http://www.earlychildhoodnews.com/earlychildhood/article_view.aspx?ArticleID=607
http://www.debate.org/opinions/should-children-be-allowed-to-decide-the-subjects-taught-in-schools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mandacbb/686944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