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家庭日,兩個孩子忽然提出來要玩麵粉,一個要揉麵糰,一個要做麵筋,我猶豫了一下,答應了。猶豫的原因在於我預期這後果很可能會有一大堆需要收拾的狼藉,但轉念一想,兩個孩子已經不是小嬰兒,要讓他們鍛煉一下少製造垃圾的能力,更何況,僅僅因爲我嫌清理麻煩就剝奪孩子發揮創意的機會,似乎也非好媽媽的行爲。所以我答應了,最終也果不其然的產生了一大堆待清理的垃圾。跟著我在清理的過程中發現老二又給我火上澆油,因爲他開始玩水,我便大吼了一聲,吼得孩子嗚嗚直哭,他一哭,我倒更生氣,又多吼了一陣。
好吧!我承認在我還沒吼完的時候就意識到了,我生氣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孩子引起的。其實我當時是急著做一點工作,而在答應孩子們玩麵粉之前對於他們乾乾净净玩耍的能力有些期望過高,最終導致我在壓力下因不滿而爆發。但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沒能讓我馬上平復下來,我還是把本來想吼的給吼完了才算結束。
然則事後反省,我自是有些羞愧,因爲我的生氣不僅僅是孩子引起的,也有我自己的原因,最終孩子卻成爲我發洩的出口,好像我在霸凌他們一樣。
爲什麽這麽説? 爸媽們想想看,在工作環境中,當你的同事、客戶犯了錯,你會不假思索的爆發嗎? 你不會,因爲太多顧慮綁住你了。可是當你對面是自己的小孩時,你生氣的時候就沒多少顧慮了,這是因爲我們下意識的覺得自己對小孩發脾氣只是在教育他,是我們作爲父母的權利,我們同樣也下意識的明白,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是不能把我們怎麽樣的。這難道不是霸凌的一種嗎?
那麽,怎麽打破? 必須要承認,這並不容易,也沒有一定的規範,不過下面幾個方法是專家們經常會給出的建議,爸媽們不妨參考一下。
好吧!我承認在我還沒吼完的時候就意識到了,我生氣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孩子引起的。其實我當時是急著做一點工作,而在答應孩子們玩麵粉之前對於他們乾乾净净玩耍的能力有些期望過高,最終導致我在壓力下因不滿而爆發。但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沒能讓我馬上平復下來,我還是把本來想吼的給吼完了才算結束。
然則事後反省,我自是有些羞愧,因爲我的生氣不僅僅是孩子引起的,也有我自己的原因,最終孩子卻成爲我發洩的出口,好像我在霸凌他們一樣。
父母的憤怒是對孩子的霸凌
很不幸的,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憤怒的時代。雖説近幾十年來研究如何養育教導小孩子的書層出不窮,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讀過一些怎麽做一個更好的父母的建議,甚至在努力的實踐中,但是憤怒的父母並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多。爲什麽呢? 我們可以找出很多原因來,比如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父母所受到的社會壓力也變大,導致我們變得更愛發脾氣;又比如現在都是小家庭了,一對夫妻通常只有 1~3 個小孩,孩子越少,我們對每一個孩子的關注就越多,結果發現他們身上的問題也越多,然後我們就越容易爆發。類似這樣的原因我們可以一直列舉,可是這並不能改變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把憤怒的出口導向自己的小孩,是對孩子的一種霸凌。爲什麽這麽説? 爸媽們想想看,在工作環境中,當你的同事、客戶犯了錯,你會不假思索的爆發嗎? 你不會,因爲太多顧慮綁住你了。可是當你對面是自己的小孩時,你生氣的時候就沒多少顧慮了,這是因爲我們下意識的覺得自己對小孩發脾氣只是在教育他,是我們作爲父母的權利,我們同樣也下意識的明白,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是不能把我們怎麽樣的。這難道不是霸凌的一種嗎?
父母對孩子的憤怒會給小孩造成很大傷害
既然是霸凌,就會有傷害。相信很多爸媽其實都理解這個道理,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重視,以爲事後多陪陪孩子、或者給他個新玩具就過去了,但其實早有研究指出,父母在憤怒過後的補償性行爲,是沒有辦法抵消怒氣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的。這種傷害,會讓孩子認爲父母不再愛自己、讓他容易焦慮、易怒,而如果爸媽在生氣的時候會使用一些不尊重孩子的字眼,這傷害就會更上一層樓,從根本上打擊孩子的自信與親子關係,而這些傷害,在孩子越小的時候,留下的印跡會越深。其實,爸媽要想體會我們對孩子發怒時孩子的感受,只需要設想一個龐然大物對著我們自己大吼的情形就可以了,更不要說,這個龐然大物還是我們全部的愛的來源。親子之間的「哺育幽靈」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特別容易讓我們暴跳如雷,外人似乎沒那麽容易,這是因爲我們對孩子特別不設防嗎 ?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個現象是有解釋的,這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哺育幽靈」,這幽靈普遍存在於父母和小孩之間,孩子會在不經意間挑起我們的童年記憶,在我們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我們會把童年的情緒重演一遍,這就使得我們特別容易被孩子激怒。打破憤怒的迴圈
當我們被孩子激怒的時候,通常會經歷如下幾個過程:氣孩子→氣自己→更氣孩子,因爲他讓自己這麽生氣→為自己生氣而生氣。在這個過程裡,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通常會更生氣一些,這樣一步步的憤怒升級,讓我們越來越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麽,當我們瞭解了這個迴圈的結構之後,爸媽就應該致力於搭破這個輪迴,打破了才能防止自己的憤怒更升級。那麽,怎麽打破? 必須要承認,這並不容易,也沒有一定的規範,不過下面幾個方法是專家們經常會給出的建議,爸媽們不妨參考一下。
- 當你憤怒時,可以與孩子分享你的感受
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你爲什麽生氣,孩子的行爲也會傷害到你,這是把一種負面的憤怒情緒轉化成正面的親子交流。 - 當你生氣完以後,可以向孩子道歉
雖然補償性質的愛的行爲並不能抵消你對孩子的傷害,但是道歉能彌合之前造成的裂縫。 - 也聽聽孩子怎麽説
有時候我們因爲孩子的行爲而憤怒,可能是因爲我們誤解了他的動機,聽聽孩子怎麽説,你的憤怒很可能會一下子煙消雲散。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6/sep/03/why-parents-are-getting-angrier-children-are-bored-out-of-their-skulls-with-real-life
http://www.ahaparenting.com/parenting-tools/positive-discipline/handling-anger
http://www.askdrsears.com/topics/parenting/discipline-behavior/parental-anger
http://www.goodhousekeeping.com/life/parenting/tips/a13314/anger-management-parents/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avid_martin_foto/23510897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