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了最新修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新增了一種病,叫做「破壞性情緒失調疾患」,這正是針對那些高頻率、長時間、伴隨著暴力行爲的發洩情緒的兒童...
「我家小鬼,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一不順他的意,就大聲哭鬧,甚至躺在地上 "盧",尤其是帶出門更會變本加厲,以為在公共場合我們就拿他沒轍,就會順他的意。一直就這樣大吵大鬧的,真的很頭痛...」。這樣的心聲,很多爸媽都很熟悉吧? 小孩子一歲以後,慢慢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大吵大鬧式的情緒發洩(tantrum),這種現象會在二到四歲之間達到頂峰。當父母想著自己的孩子怎麽變得這麽難以理喻的時候,會不會也同時疑惑:孩子發脾氣的方式和頻率,到底是不是正常的?
要釐清正常與異常的情緒發洩,首先需要認識情緒發洩是小孩子發育的一個階段性現象,與一個人發育階段不相符的情緒發洩現象就是不正常的。嬰兒在一歲以後,慢慢開始認識自己,發展出「自我」的概念,但是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同時發展、或者發展的腳步跟不上「自我」意識的膨脹,在這種情況下,當他覺得「自我」的要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又不知道要如何表達這種不滿、甚至完全不懂如何解讀自己的情緒,於是就本能的用很激烈的方式把不滿發洩出來。這就是爲什麽說情緒發洩是一種正常的階段性的發育現象。父母要耐心的引導孩子,幫助他認識自己的情緒,同時教會他如何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控制情緒。一般來說,四歲以上的孩子,大吵大鬧式的情緒發洩會減少很多,到了五、六歲就幾乎沒有了。所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已經超過四歲了,卻仍然動不動就大吵大鬧,甚至有變本加厲的情形,那麽就要特別注意,回想一下最近家裡是否有大的變故,或者檢討自己一直以來對待孩子的方式,也許有需要帶孩子尋找專家的幫助。
其次,父母要留意孩子發洩情緒的方式。一般來說,幼兒發脾氣伴隨著哭泣、尖叫、咆哮、和對安撫的抗拒,偶爾會出現一些暴力的行爲,比如丟東西、甚至打人。暴力行爲是特別需要引起家長注意的現象。如果孩子在最近幾次發脾氣的時候,有超過一半的次數都伴隨著暴力行爲,那麽家長一定要重視。首先父母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時是不是有丟東西、打人的現象,小孩有樣學樣,很可能看到爸媽情緒崩潰的時候出現暴力行爲,他不知不覺就模仿起來了。如果家長調整了自己的行爲,也在孩子平靜的時候同他好好講道理,但孩子還是經常性的一發脾氣就打人,那麽他可能有更深一層的問題,需要兒童心理行爲專家的評估。另外,如果孩子在發洩情緒的時候,有傷害自己的行爲,家長更要十分小心,不可以讓這種勢態發展下去。
有些父母可能會問,孩子在公衆場合發脾氣是否正常? 如果孩子僅僅是分不清場合的話,這其實是正常的。在公衆場合怕丟臉這種意識,只有大孩子和成年人才會有,剛剛發展出自我意識的幼兒,是不會覺得在公共場合哭泣尖叫甚至躺在地上耍賴有什麽問題的。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爸媽要冷靜,不要怕丟臉,要知道養過孩子的人見到這個場面,都會心有戚戚焉。如果孩子大鬧的是室內的公衆場合,父母可以把他帶到室外,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他發洩完,再講道理,或者直接回家取消今天的活動,以作爲對不當行爲的懲罰。
第三,父母要注意孩子發洩情緒的頻率與持續時間。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有發脾氣的時候。比如近期一份針對 1500 名學齡前兒童的調查發現,高達 84% 的參訪兒童在研究開始前的一個月內發洩過情緒。但是,經常性的發洩(每個月有 10 到 20 天都會發脾氣,或者不止一次的一天發脾氣次數超過 5 次)則預示著孩子可能出現了心理發育和情緒控制方面的問題。再有,長時間的發脾氣,比如幾乎每次大鬧都要超過 25 分鐘,家長也要多加小心,因爲孩子不能靠自己、或者在家長的幫助下比較快的平靜下來,也有可能是孩子心理發育道路上的紅燈。
最近,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了最新修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5)。DSM 是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用的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 DSM5 新增了一種病,叫做「破壞性情緒失調疾患」( 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這正是針對那些高頻率、長時間、伴隨著暴力行爲的發洩情緒的兒童。DMDD 的定義引起了相當的爭議,但這同時也說明,醫療界對於兒童的情緒發育狀態也越來越重視了。父母一方面不必過度憂心孩子是否生了什麽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要對孩子的情緒發洩問題保有足夠的重視。父母一旦疑心自己的孩子有過度發洩之嫌,先反思自己的行爲模式和家庭氛圍,並排除孩子過度疲勞或者身體染病的情況,再好好觀察、慢慢引導,情況始終不得好轉的時候,就要尋求專家的幫助了。

「我家小鬼,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一不順他的意,就大聲哭鬧,甚至躺在地上 "盧",尤其是帶出門更會變本加厲,以為在公共場合我們就拿他沒轍,就會順他的意。一直就這樣大吵大鬧的,真的很頭痛...」。這樣的心聲,很多爸媽都很熟悉吧? 小孩子一歲以後,慢慢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大吵大鬧式的情緒發洩(tantrum),這種現象會在二到四歲之間達到頂峰。當父母想著自己的孩子怎麽變得這麽難以理喻的時候,會不會也同時疑惑:孩子發脾氣的方式和頻率,到底是不是正常的?
要釐清正常與異常的情緒發洩,首先需要認識情緒發洩是小孩子發育的一個階段性現象,與一個人發育階段不相符的情緒發洩現象就是不正常的。嬰兒在一歲以後,慢慢開始認識自己,發展出「自我」的概念,但是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同時發展、或者發展的腳步跟不上「自我」意識的膨脹,在這種情況下,當他覺得「自我」的要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又不知道要如何表達這種不滿、甚至完全不懂如何解讀自己的情緒,於是就本能的用很激烈的方式把不滿發洩出來。這就是爲什麽說情緒發洩是一種正常的階段性的發育現象。父母要耐心的引導孩子,幫助他認識自己的情緒,同時教會他如何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控制情緒。一般來說,四歲以上的孩子,大吵大鬧式的情緒發洩會減少很多,到了五、六歲就幾乎沒有了。所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已經超過四歲了,卻仍然動不動就大吵大鬧,甚至有變本加厲的情形,那麽就要特別注意,回想一下最近家裡是否有大的變故,或者檢討自己一直以來對待孩子的方式,也許有需要帶孩子尋找專家的幫助。
其次,父母要留意孩子發洩情緒的方式。一般來說,幼兒發脾氣伴隨著哭泣、尖叫、咆哮、和對安撫的抗拒,偶爾會出現一些暴力的行爲,比如丟東西、甚至打人。暴力行爲是特別需要引起家長注意的現象。如果孩子在最近幾次發脾氣的時候,有超過一半的次數都伴隨著暴力行爲,那麽家長一定要重視。首先父母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時是不是有丟東西、打人的現象,小孩有樣學樣,很可能看到爸媽情緒崩潰的時候出現暴力行爲,他不知不覺就模仿起來了。如果家長調整了自己的行爲,也在孩子平靜的時候同他好好講道理,但孩子還是經常性的一發脾氣就打人,那麽他可能有更深一層的問題,需要兒童心理行爲專家的評估。另外,如果孩子在發洩情緒的時候,有傷害自己的行爲,家長更要十分小心,不可以讓這種勢態發展下去。
有些父母可能會問,孩子在公衆場合發脾氣是否正常? 如果孩子僅僅是分不清場合的話,這其實是正常的。在公衆場合怕丟臉這種意識,只有大孩子和成年人才會有,剛剛發展出自我意識的幼兒,是不會覺得在公共場合哭泣尖叫甚至躺在地上耍賴有什麽問題的。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爸媽要冷靜,不要怕丟臉,要知道養過孩子的人見到這個場面,都會心有戚戚焉。如果孩子大鬧的是室內的公衆場合,父母可以把他帶到室外,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他發洩完,再講道理,或者直接回家取消今天的活動,以作爲對不當行爲的懲罰。
第三,父母要注意孩子發洩情緒的頻率與持續時間。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有發脾氣的時候。比如近期一份針對 1500 名學齡前兒童的調查發現,高達 84% 的參訪兒童在研究開始前的一個月內發洩過情緒。但是,經常性的發洩(每個月有 10 到 20 天都會發脾氣,或者不止一次的一天發脾氣次數超過 5 次)則預示著孩子可能出現了心理發育和情緒控制方面的問題。再有,長時間的發脾氣,比如幾乎每次大鬧都要超過 25 分鐘,家長也要多加小心,因爲孩子不能靠自己、或者在家長的幫助下比較快的平靜下來,也有可能是孩子心理發育道路上的紅燈。
最近,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了最新修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5)。DSM 是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用的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 DSM5 新增了一種病,叫做「破壞性情緒失調疾患」( 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這正是針對那些高頻率、長時間、伴隨著暴力行爲的發洩情緒的兒童。DMDD 的定義引起了相當的爭議,但這同時也說明,醫療界對於兒童的情緒發育狀態也越來越重視了。父母一方面不必過度憂心孩子是否生了什麽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要對孩子的情緒發洩問題保有足夠的重視。父母一旦疑心自己的孩子有過度發洩之嫌,先反思自己的行爲模式和家庭氛圍,並排除孩子過度疲勞或者身體染病的情況,再好好觀察、慢慢引導,情況始終不得好轉的時候,就要尋求專家的幫助了。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children.webmd.com/news/20071219/5-tantrum-red-flags
http://abnormaldiversity.blogspot.tw/2013/01/disruptive-mood-dysregulation-disorder.html
http://www.livescience.com/37473-temper-tantrums-dsm5.html
http://www.livescience.com/22800-normal-tot-or-problem-child-tantrum-frequency-holds-clues.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7%A5%9E%E7%96%BE%E7%97%85%E8%A8%BA%E6%96%B7%E8%88%87%E7%B5%B1%E8%A8%88%E6%89%8B%E5%86%8A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bethanypetrik/7978577868/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tuttletree/5336273135/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lajabrac/6142244793/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stephenstills/566826031/sizes/o/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