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下來,要按照衛生署建議的疫苗注射時間表,一針一針打下去。疫苗接種是爲了防止寶寶日後罹患嚴重的疾病,所以在他未曾接觸到病菌的時候,先用疫苗讓他的免疫系統對這種病菌産生一定的抗體,這樣萬一日後他感染到病菌,他的身體可以迅速制造大量抗體來對抗。有幾種影響嚴重並且可以通過疫苗來防止的疾病,比如肺結核、B 肝等等,由健保給付,絕大部分小朋友都會打;但還有不少自費施打的疫苗,比如 A 肝、每年的流感疫苗等等,由於是自費,政府也不會強制家長給小朋友施打,家長的自由度就高了很多。到底要不要打這一針? 父母們在怕什麽? 又是誰可以影響父母的決定?
疫苗保護孩子的道理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明白,不過真的要給寶寶打針時,不免又猶豫起來,特別是對那些非強制性施打的疫苗。我們在怕什麽呢? 怕寶寶打針受到傷害。比如寶寶會哭得很厲害,打針過後又可能會發燒難過好幾天;怕媒體上報道過的疫苗引起的問題發生在自己寶寶身上;怕網絡上流傳的各種關於疫苗的可怕說法都是真的。這些都會影響爸媽的決定,但這些又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爲寶寶雖然會哭又可能會發燒,但畢竟只是一時的,疫苗的益處卻往往讓他受益幾十年;媒體、網絡的說法即使是真的,也多半是極小概率事件。爸媽們想到了這一層,下一步會做什麽? 帶寶寶去打針? 不是的。絕大多數爸媽會去問人,問親人朋友,問醫生。事實上,研究表明,父母的社交圈子,對父母的決定具有最大的影響力。
預防針打? 不打? 研究指出:社交影響力遠大於醫生專業建議
社交圈子最內層的人是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員。如果夫妻雙方有一個人對是否打疫苗抱有堅定的立場,而另外一方比較靈活的話,那麽通常由堅定的那方做決定。不過也有很多情況是爸媽都需要更多的建議,或者夫妻兩個有一個是照顧寶寶的主力、而另外一個把決定權完全交給對方,這時候,爸媽就會去諮詢其他的家庭成員和自己的朋友、同樣也有小孩子的鄰居、同事、甚至到網絡上去 po 文。這些朋友、鄰居、同事織成一張很大的網,可以極大的影響爸媽的決定。研究數據表明,如果你身邊有孩子的朋友都剛好對疫苗抱有較負面的態度,那麽你不帶孩子去打針的幾率是去打針的 150% ;反之亦然。與你的社交圈子相比,醫生的作用反倒小得多。很少有爸媽只聽了醫生的建議就做決定的,大部分人都只把醫生的說法作爲參考之一。
爲什麽你的社交網絡會比醫生的專業建議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呢? 因爲一個人的決定往往不完全是根據理智和邏輯判斷做出來的,感情、習俗、乃至政治力量,都會影響人的決定。更何況,絕大多數人並沒有見過可致死的傳染病大面積流行引發社會悲劇的情況,所以潛意識裡,打不打疫苗都是選項之一,硬幣的兩邊似乎沒有本質的差別,那就需要多問問人,估算一下兩邊的風險。但是如果一旦有什麽病流行起來,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比如不久前在鼬獾身上爆發的狂犬病,爆發初期就有報道說,某個鄉鎮帶著家養的貓狗去打狂犬病疫苗的人在衛生所前排起長龍。所以,在後果清晰可見的時候,大家都會相信專業;而在後果不明顯的時候,社交群的影響力就非同凡響了。
而專業界也了解到了這個現狀,也開始調整宣導的方式了。比如美國華盛頓西部的幾個社區內,正在進行一個推廣項目,項目由家長主導,支持和反對疫苗的家長們定期做一些公開的交談,旨在讓全社區的家長能夠更深入的接觸到關於疫苗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支持疫苗的聲音大起來了。雖然說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會帶孩子去注射疫苗,但是反對聲音總是很大,而往往是這些反對聲音,因爲他們大多來自家長,會通過社交關係網對其他人産生很大的影響。美國這個根植於社區的推廣項目,也是著眼于家長們的社交網,如果在一個社區裡創造出一種氛圍,那麽家長們去學校接送孩子、在社區中散步的時候,彼此交談,彼此影響,其作用恐怕超出想像。
那麽結果呢? 初步數據表明,這個項目是有效果的。在一個推廣的社區內,疫苗接種率一年內從 60% 提高到了 80% 。
爸媽們,我們周圍的人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不是壞事。但我們更要清楚的是,寶寶的真正利益到底在哪裡? 這對所有的父母都是一個考驗。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healthland.time.com/2013/04/15/how-social-networks-influence-a-parents-decision-to-vaccinate/
http://www.familypracticenews.com/single-view/social-networks-play-key-role-in-parents-vaccination-decisions/fc4e64e30e4ed6c3776270831bdc1000.html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nofi-pasteur/5283533286/sizes/l/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