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離「大自然」距離遙遠,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甚至不曉得自己的食物從何而來,以為西瓜長在樹上、或從來沒看過整隻豬的樣子。隨著近年來爆發的食安問題,我們漸漸發現,正因為距離大自然越來越遙遠,人們已漸遺忘食物的真正味道與生物成長的道理。
培養小小自然觀察家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哈沃德‧加德納 (Howard Gardner) ,曾於 1983 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主張人類智能可分為七個範疇:「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與「內省」智能;加德納又於 1999 年補充了「自然觀察」智能的項目。所謂的「自然觀察」智能,就是指「觀察自然界裡各種型態,辨認和分類物體、把握其特徵的能力」。這種智能常體現於動物學家、植物學家、生態學家、庭園設計師、農夫及獵人的身上,他們通常都能了解自然環境,並擁有與之和諧相處的能力。其實,孩子從小就對生活周遭的環境感到好奇,天生有探索的慾望;爸媽必須讓孩子擁有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因為大自然可以提供孩子真實生活的體驗,讓他們擁有實際生活於這片土地的感動。
帶孩子去健行!
當孩子們學會走路,父母就可以嘗試為他們安排踏青健行的活動了。不論是帶孩子去國家公園步道、或是你家附近的郊山丘陵,選擇適合帶著小朋友一起走的路線,準備好水壺、乾糧、雨具、背包,牽著他的小手親近大自然。搋一只望遠鏡,讓小朋友看得更多、更遠。多準備一套乾爽的衣褲和鞋襪,小朋友總喜歡踩路上的小水漥,就讓他踩吧!接近大自然也可以很舒適。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爸媽可在行前為孩子鋪陳,讓孩子對健行充滿期待。例如,每年桐花季時,後山的油桐林總會落英繽紛,就是很好的誘因。事先告知小朋友:我們即將擁有一趟特殊的旅程,並向他展示這趟旅程中會「遇見」的景致與生物,而這趟旅程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有可能會發現爸媽原本在做功課時沒有注意到的事物喔!
善用科技產品
健行時會運用到一些工具,除了一般自然觀察會使用的手冊、摺頁及圖鑑外,爸媽可使用 3C 產品查詢或展示生物圖片,畫面不但清晰,還可以隨時更新資料。這樣,小朋友就曉得 3C 科技產品不只用來玩遊戲而已呢!
把握季節時令
不同時節自有不同的自然景象。春夏交接的樹林中,聽得見五色鳥在繁殖季發出的「嘟嘟嘟嘟」聲響;在寒冷的年假上陽明山,可以看到許多公的臺北樹蛙為了求偶,紛紛抱住母蛙不放。在月曆上做好標記,每個季節都有各自美麗的風景,等你帶小朋友去探索。
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除了回憶,什麼都不取
教導小朋友尊重自然環境,把垃圾帶走,觀察生物後,將現場回復原狀。「如果你把它帶走了,其他小朋友就觀賞不到囉!」告訴很想帶些什麼回家的孩子,在自然界作客,不要帶走那兒的東西,就好像來家裡拜訪的客人,是不會帶走他們心愛玩具的!幫孩子在踏青時拍照、錄音、攝影,留下難得的回憶就好。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sheknows.com/living/articles/828161/teach-your-kids-the-value-of-nature
http://www.babycenter.com/0_how-to-ensure-happy-trails-on-a-day-hike-ages-2-to-4_65335.bc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erronj/532314966/sizes/o/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erikhalfacre/8737775458/sizes/l/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