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了小孩以後,常常有朋友問:「做了爸爸/媽媽,有什麽不一樣的嗎?」不一樣的地方太多了,比如說我變得常常疑神疑鬼,老大剛出生的那段時間,我經常在她睡覺時把手伸到她鼻孔下面檢查她是不是在呼吸,又比如我被迫改掉一些壞習慣——好吧,就算沒有全部改掉也在孩子面前做了很多修正——因爲我不想小孩有樣學樣;而孩子爸爸每次都說,他變得特別怕死,走在路上都很小心怕被車子撞到,怕孩子失去爸爸。我想,所有做了父母的人,都有一肚子患得患失的經驗可以分享,我們爲孩子的付出越來越多,看著孩子成長、發展,我們欣慰而驕傲,並會付出更多的精力。有時候,我會覺得,孩子讓我的人生更豐富,通過他們以及我對他們的付出,我好像收獲了比他們的成長更多的東西。可是有一天,孩子會離開我們的,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爲孩子付出的越多,他們可能就發展得越好,就會越早得離開我們。這是不是一個很諷刺的後果?
前些日子,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的專欄作家 Charles Blow 寫文章分享了他 13 年單身父親的經驗,他的三個孩子都已長大,最大的一個已經離開家上大學了。他說,不久,另外兩個孩子也要離開家了。這些年來又當爹又當媽,Blow 感慨良多,但所有一切,他昇華成一句:「生命給了我三個孩子,而我盡我最大的努力,把他們還給生命。」這豁達的認知,也讓同爲專欄作家的 Meredith Carroll 感歎:我的孩子並非爲我所擁有。
同西方人比起來,華人社會中的父母子女的紐帶更加緊密,傳統價值觀強調「養兒防老」和「孝順」的觀念,而父母對子女的付出也更多。即使如今社會變遷,小家庭成爲主流,傳統價值觀也漸漸褪色,仍然有很多年輕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被新舊兩種價值觀同時影響著,一方面希望培養獨立有擔當的孩子,一方面又對孩子的事情管頭管腳不肯放手。傳統觀念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權威,似乎子女從屬於父母,也許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都對這種權威和從屬地位發起過反抗,如今我們也有了孩子,這麽心甘情願的爲他們付出,回轉過頭來想一想,我們會不會也要求孩子言聽計從?
根據最新一項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越是那些覺得養孩子特別困難、自己願意無條件付出的媽媽們,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其實越是不滿意,而且她們的壓力水平也越高。這樣的媽媽,雖然也都是盡心盡力的爲孩子付出,但長時間下來,反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而且,以孩子爲生活中心的父母,到了孩子離開家以後的空巢期,會覺得特別難受,無法適應。其實呢,幾十年來類似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很多,結論也都趨向一致。只是,這些研究不足以改變現代社會的父母行爲,因爲我們大多數人做事情的時候不會依據研究理論,而往往只從個人實際經歷出發。
我希望,我能有 Blow 的智慧,珍惜我的孩子,盡我的全力去養育他們,但目的不是爲了回報,只是爲了把他們更好的還給生活,讓他們能有足夠的知識和良好的品格,可以開展自己的生活,走屬於自己的路。要能做到這一點,我想,遵循下面兩個方向可能有幫助。
孩子是我的,但人生是他們自己的,而我也有我自己的人生。我感激並且珍視他們豐富我的人生,也盡力幫助他們開始自己的人生。雖然我的孩子還小,但很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微笑的把他們還給生活,相信他們能夠快樂的、堅定的走下去,享受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
前些日子,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的專欄作家 Charles Blow 寫文章分享了他 13 年單身父親的經驗,他的三個孩子都已長大,最大的一個已經離開家上大學了。他說,不久,另外兩個孩子也要離開家了。這些年來又當爹又當媽,Blow 感慨良多,但所有一切,他昇華成一句:「生命給了我三個孩子,而我盡我最大的努力,把他們還給生命。」這豁達的認知,也讓同爲專欄作家的 Meredith Carroll 感歎:我的孩子並非爲我所擁有。
同西方人比起來,華人社會中的父母子女的紐帶更加緊密,傳統價值觀強調「養兒防老」和「孝順」的觀念,而父母對子女的付出也更多。即使如今社會變遷,小家庭成爲主流,傳統價值觀也漸漸褪色,仍然有很多年輕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被新舊兩種價值觀同時影響著,一方面希望培養獨立有擔當的孩子,一方面又對孩子的事情管頭管腳不肯放手。傳統觀念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權威,似乎子女從屬於父母,也許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都對這種權威和從屬地位發起過反抗,如今我們也有了孩子,這麽心甘情願的爲他們付出,回轉過頭來想一想,我們會不會也要求孩子言聽計從?
根據最新一項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越是那些覺得養孩子特別困難、自己願意無條件付出的媽媽們,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其實越是不滿意,而且她們的壓力水平也越高。這樣的媽媽,雖然也都是盡心盡力的爲孩子付出,但長時間下來,反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而且,以孩子爲生活中心的父母,到了孩子離開家以後的空巢期,會覺得特別難受,無法適應。其實呢,幾十年來類似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很多,結論也都趨向一致。只是,這些研究不足以改變現代社會的父母行爲,因爲我們大多數人做事情的時候不會依據研究理論,而往往只從個人實際經歷出發。
我希望,我能有 Blow 的智慧,珍惜我的孩子,盡我的全力去養育他們,但目的不是爲了回報,只是爲了把他們更好的還給生活,讓他們能有足夠的知識和良好的品格,可以開展自己的生活,走屬於自己的路。要能做到這一點,我想,遵循下面兩個方向可能有幫助。
-
我要以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孩子
沒錯,孩子是我的,但不從屬於我,我帶給他們生命,就有責任照顧他們,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幫助他們學習照顧自己、爲自己做決定的能力。我尊重他們,他們才懂得尊重別人。 - 我的生活不僅僅是孩子
做了父母,爲孩子做一些犧牲和讓步,實在是太自然不過了,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心甘情願的。但是同時我也要明白,孩子不是我的全部。也許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我不得不把幾乎全部的精力放在他們身上,但是慢慢的,我要找回自己的生活。工作也好、興趣愛好也好,總歸我得有一些事情是不依賴於孩子而存在的。父母有自己的生活重心,才能有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這對小孩也有正面意義和示範作用。
孩子是我的,但人生是他們自己的,而我也有我自己的人生。我感激並且珍視他們豐富我的人生,也盡力幫助他們開始自己的人生。雖然我的孩子還小,但很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微笑的把他們還給生活,相信他們能夠快樂的、堅定的走下去,享受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
-
參考資料
文章
http://www.nytimes.com/2013/11/07/opinion/blow-the-passion-of-parenting.html?src=me&ref=general&_r=2&#commentsContainer
http://www.babble.com/mom/my-children-are-not-truly-mine-the-advice-every-parent-needs-to-hear/
http://ideas.time.com/2012/07/13/smother-mother-why-intensive-child-rearing-hurts-parents-and-kids/
圖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pinksherbet/4445785866/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pinksherbet/5008309977/sizes/l/in/photo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