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從 2010 年開始,訂定每年 3 月 20 日是國際幸福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確認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世目標和願望,具有現實意義,在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但這個節日的訂定也讓我們思考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現在台灣的孩子物質生活較為優渥,對於幸福的定義已不同於以往。記得小時候,媽媽只是給我買了一盒 36 色彩色筆,就讓我產生的幸福感,延續了好久好久。這種感覺也使我產生一種補償心態:女兒兩歲時,我已經迫不及待的準備了安全蠟筆、24 色鉛筆、可以在浴室作畫的可洗式蠟筆等等。在看到 CNN 為了國際幸福日所作的一系列報導之後,我陷入沉思,這是幸福嗎? 如果物質生活太過於豐足,他們是否容易無感? CNN 在報導裡,提供了十個找到快樂的方法。我把這些與美國一位幸福再造訓練課程創辦人Dr. Aymee Coget 的找尋幸福五步驟融合整理如下,希望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們從小引導孩子們自己創造幸福感。長大後,能夠以健全陽光的身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 如何獲得幸福感?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的心理學教授 Sonja Lyubomirsky 做了一個粗淺的估計,他表示決定一個人所擁有的幸福感受,50% 來自於基因,10% 來自於環境,剩下 40% 則掌握在人們手上。雖然個體因素會影響這個比例,但也表示,想要擁有幸福的感受,其實自己也要努力。要讓孩子瞭解,能夠感受到幸福與快樂是非常珍貴的,所以,要選擇讓自己開心。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難免設了很多限制,導致孩子不開心,甚至生悶氣或大吵大鬧。這時,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了不能做的事情而不開心,還不如快點去找下一個可以開心玩樂的事情。另外,如果你有注意到身邊性情較為快樂的人,他們大多屬於比較主動積極,對於新事物採取較為開放態度的人。因此,多方嘗試新的事物,鼓勵他們找出自己的優點,積極發展自己擅長的領域。 - 感恩的心
根據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的心理學教授 Robert Emmons 的研究,每週持續寫一感恩日記的人,會做較多的運動,擁有更少的精神問題,對於下週的來到也比較樂觀。何妨從小就培養孩子擁有感恩的心。教他們說:「我感謝,因為生活中的每一點每一滴,都豐富了我的人生。」或是每天都問問他們:「今天有發生哪三件好事? 你是如何得到他們的?」,藉以提升正面的情緒,讓他們在感恩中,明白自已所擁有的幸福。 - 物質≠幸福
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Ryan Howell 建議:買東西,不如買體驗。與其買玩具給孩子,不如帶他做一些戶外的活動或是參與一些課程。當然跟孩子共同製造玩具,像做竹蜻蜓,摺紙飛機……等等,絕對是加分的。因為這些充滿歡笑的親子時光,將會源源不絕的供應孩子幸福的感受。儘管我們都已經為人父母了,童年時光,依舊像一條載滿歡樂的船,不停的在腦海中盪漾,盪漾!動物園的足跡;新店溪畔烤肉;那怕只是公園裡蹓個滑梯,生日時吹熄蛋糕的蠟燭。這些記憶越多,孩子越能記得自己是被愛的,是幸福的。當孩子需要玩具時,可以考慮買一些能夠創造體驗的玩具,像是樂器或是運動用具。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興趣,最好還可以增加與他人互動接觸的機會。 - 面對傷害
要如何面對傷害後,相信自己還能快樂與幸福呢? 最近網路霸凌的話題沸沸揚揚,拜科技發達之賜,人與人之間產生了無遠弗屆的接觸。可見的未來世界,更是充滿了艱辛與坎坷。我們不可能幫他免除所有不可預見的傷害。所以,也不能把孩子保護的太好。必須訓練他們利用同理心與原諒這兩個工具,修復自己 ─ 往正面積極的方向去走。我自己的經驗是:孩子的天性在這個階段很難僅僅用引導就改變他們。面對傷害,他們也許要大哭很久才能恢復。父母能做的就是:讓他們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父母永遠支持他,我們是避風港,是最後的堡壘,讓他覺得可以從你這邊取得安慰。 - 擁抱失敗
不論是玩遊戲或是未來參與各種競賽,要讓孩子有所心理準備,失敗是可期的,成功也是應該的。重要的是:參與、付出和學習到的教訓,失敗只是一個過程。這樣他們停留在痛苦的時間中,也會比較短暫。關於這方面,在《in媽咪》的關於桌遊介紹的一篇文章中也曾提過:孩子要能從遊戲中學習,是需要父母在他們犯錯的時候,點出來他們的問題癥結,不然孩子比較難因為自省而進步。一般人對成功總是定義於萬人景仰,或者萬貫家財。但其實只要你產生幸福感,那就是成功。過程有時比結果更重要! - 無懼未知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面對的未知領域實在太多,新的幼稚園丶新的同學丶新的課程與老師。對他們來說無懼未知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項訓練。爸媽們可以設立一些訓練目標:例如說自己講故事丶跳繩或是學彈烏克麗麗 (四絃琴),然後設定時間,與練習的步驟。把大的目標分成多個易於達成的階段。讓孩子能有成就感,增加興趣。並鼓勵他們努力嘗試,提升愈挫愈奮的勇氣,建立自我期許的信心。未來在面對其它未知的挑戰時,父母就可以提醒他們想想當時如何完成之前的目標,用同樣的自信,果實也會一樣豐碩。
最後,還要提醒父母們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不要老是把孩子跟其他人作比較。這樣會讓孩子容易流於負面思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大人也不喜歡這樣被比較的! 人比人會氣死人,總是有更好更聰明的人,我們不苛求自己,更不該苛求孩子!告訴他:了不起的人,你可以景仰他,效法他,但不必做他。因為你就是獨一無二的。不論成功與失敗,鼓勵他:該超越的是自己,只要自己一天天的進步就是好的!這樣,孩子才有機會真正去感受幸福。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edition.cnn.com/2015/03/19/living/feat-project-happy-10-ways/index.html
http://www.blogher.com/helping-your-kids-understand-happiness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onnieray/1545745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