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和在美國的表姐聊天。表姐的孩子申請大學,剛剛塵埃落定,而且結果不錯,他們一家都輕鬆了不少。表姐說,孩子這幾年很辛苦,好在有了個不錯的大學可以去。
輕鬆? 高中生我看很少有 12 點以前能睡覺的。學校的課業或許不算很重,但是課外的任務非常重,要有社團、有體育、有才藝,還要提前學大學水準的科目 (所謂的AP課程),不然你如何能申請好的大學? 表姐說,好在他們不住在加州、紐約這種競爭激烈的地方,不然孩子還得辛苦好幾倍。
在我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就聽說過,美國的小孩作業少、玩得多,又輕鬆又快樂。有了孩子以後,熬過前兩年把屎把尿、事必躬親的階段,就開始操心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大家都說我們的孩子壓力很大、負擔很重,總是被家長和學校推著學很多東西,不像美國孩子那樣的自由自在、輕鬆快樂;我自己也會思考如何讓孩子輕鬆快樂的成長,就像傳說中的美國孩子那樣。可是這些年來真的認真了解美國的教育現狀時,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比如我聽過很多美國的父母說孩子在高中時期非常辛苦,現在在表姐這裡又得到一次驗證。那麼高中之下呢? 幼稚園和小學階段呢,美國的小孩又輕鬆又快樂嗎? 依我看,是,也不是。
如果只從學校系統來看的話,大部分公立學校,從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教的知識性的內容確實很少。我在美國的時候,常聽到周圍的父母抱怨,說學校裡什麼也不教,只好自己在家裡加碼。加些什麼呢? 當然就是送孩子上各種才藝班。如果你覺得只有華人父母這麼做,那就錯了。
我記得我上研究所時,有一天正和導師談研究課題,這時候她女兒的保姆打電話來,說孩子放學以後鬧情緒,不肯去學琴。我的導師是一位猶太人,她讓女兒聽電話,非常堅決的說,你必須去學琴,那時候這小孩大概是小學二年級。猶太人確實是重視教育,但在美國,並不是只有華人和猶太人父母才重視,以我的觀察,一般中產階級的白人父母,很少有不在孩子放學以後載著他趕場去學點什麼的,區別無非是學什麼的差異。記得前幾年那本「虎媽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m)嗎? 那本書在宣傳階段挑的都是一些特別容易引起爭論的極端做法,但是像「虎媽」那樣推孩子學這學那的父母,在美國並不少見,也不是華人和猶太人的專利。
坊間流傳的說法,說美國孩子輕鬆快樂,我覺得差別主要是在小學低年級的學校系統裡面,而到了高年級、特別是進入中學以後,形勢會陡然一變,對於那些希望孩子至少能讀個不錯的大學的父母來說,戰鬥是越來越激烈了。根據美國 2012 年的統計數據,美國有 85% 的人擁有中學文憑,但只有 30% 的人擁有大學或大學以上的文憑。這說明,在美國,上個大學不是那麼容易,而如果想上一個在平均水準以上的大學,那麼競爭就更加激烈了。
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壓力,美國高中生其實壓力也很大,那就不奇怪了。當然,總還是有很多學生並不以上大學為目標,他們的生活大約仍是輕鬆快樂的。但是當我們想取法其它文化下面的教育經驗時,我們總歸是要著眼於那前百分之三十、甚至二十吧? 如果我們把眼光集中在那裡,故事就完全不一樣了。
美國的教育體系,精英和普通大眾的分際十分巨大,那百分之七十的人也許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什麼課業的壓力,但是另外那百分之三十卻必須要付出很多努力,實際上,即使在這百分三十的人裡面,也有很大的區別,這些人裡面只有少數的人能夠成為「精英」。如果去看這些人的成長過程,快樂不好說,但一定不輕鬆。
我想作為父母,怎麼樣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被一些口號所迷惑,而是你到底想要什麼。比如很多人都說美國孩子輕鬆快樂,但是玩著學的結果是什麼,其實沒人告訴你;我們看到的「成功」背後,絕大多數還是努力來的。如果「輕鬆快樂」最重要,那就不要介意孩子做分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有所成就,那就只好幫助孩子努力。當然,這裡面其實也有一個陷阱,輕輕鬆松的成長,多半是快樂的;但孩子努力,不等於不快樂,端看爸媽們怎樣化解這其中的壓力了。
辛苦? 美國的孩子不是都很輕鬆嗎?
輕鬆? 高中生我看很少有 12 點以前能睡覺的。學校的課業或許不算很重,但是課外的任務非常重,要有社團、有體育、有才藝,還要提前學大學水準的科目 (所謂的AP課程),不然你如何能申請好的大學? 表姐說,好在他們不住在加州、紐約這種競爭激烈的地方,不然孩子還得辛苦好幾倍。
在我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就聽說過,美國的小孩作業少、玩得多,又輕鬆又快樂。有了孩子以後,熬過前兩年把屎把尿、事必躬親的階段,就開始操心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大家都說我們的孩子壓力很大、負擔很重,總是被家長和學校推著學很多東西,不像美國孩子那樣的自由自在、輕鬆快樂;我自己也會思考如何讓孩子輕鬆快樂的成長,就像傳說中的美國孩子那樣。可是這些年來真的認真了解美國的教育現狀時,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比如我聽過很多美國的父母說孩子在高中時期非常辛苦,現在在表姐這裡又得到一次驗證。那麼高中之下呢? 幼稚園和小學階段呢,美國的小孩又輕鬆又快樂嗎? 依我看,是,也不是。
如果只從學校系統來看的話,大部分公立學校,從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教的知識性的內容確實很少。我在美國的時候,常聽到周圍的父母抱怨,說學校裡什麼也不教,只好自己在家裡加碼。加些什麼呢? 當然就是送孩子上各種才藝班。如果你覺得只有華人父母這麼做,那就錯了。
我記得我上研究所時,有一天正和導師談研究課題,這時候她女兒的保姆打電話來,說孩子放學以後鬧情緒,不肯去學琴。我的導師是一位猶太人,她讓女兒聽電話,非常堅決的說,你必須去學琴,那時候這小孩大概是小學二年級。猶太人確實是重視教育,但在美國,並不是只有華人和猶太人父母才重視,以我的觀察,一般中產階級的白人父母,很少有不在孩子放學以後載著他趕場去學點什麼的,區別無非是學什麼的差異。記得前幾年那本「虎媽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m)嗎? 那本書在宣傳階段挑的都是一些特別容易引起爭論的極端做法,但是像「虎媽」那樣推孩子學這學那的父母,在美國並不少見,也不是華人和猶太人的專利。
坊間流傳的說法,說美國孩子輕鬆快樂,我覺得差別主要是在小學低年級的學校系統裡面,而到了高年級、特別是進入中學以後,形勢會陡然一變,對於那些希望孩子至少能讀個不錯的大學的父母來說,戰鬥是越來越激烈了。根據美國 2012 年的統計數據,美國有 85% 的人擁有中學文憑,但只有 30% 的人擁有大學或大學以上的文憑。這說明,在美國,上個大學不是那麼容易,而如果想上一個在平均水準以上的大學,那麼競爭就更加激烈了。
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壓力,美國高中生其實壓力也很大,那就不奇怪了。當然,總還是有很多學生並不以上大學為目標,他們的生活大約仍是輕鬆快樂的。但是當我們想取法其它文化下面的教育經驗時,我們總歸是要著眼於那前百分之三十、甚至二十吧? 如果我們把眼光集中在那裡,故事就完全不一樣了。
美國的教育體系,精英和普通大眾的分際十分巨大,那百分之七十的人也許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什麼課業的壓力,但是另外那百分之三十卻必須要付出很多努力,實際上,即使在這百分三十的人裡面,也有很大的區別,這些人裡面只有少數的人能夠成為「精英」。如果去看這些人的成長過程,快樂不好說,但一定不輕鬆。
我想作為父母,怎麼樣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被一些口號所迷惑,而是你到底想要什麼。比如很多人都說美國孩子輕鬆快樂,但是玩著學的結果是什麼,其實沒人告訴你;我們看到的「成功」背後,絕大多數還是努力來的。如果「輕鬆快樂」最重要,那就不要介意孩子做分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有所成就,那就只好幫助孩子努力。當然,這裡面其實也有一個陷阱,輕輕鬆松的成長,多半是快樂的;但孩子努力,不等於不快樂,端看爸媽們怎樣化解這其中的壓力了。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ucation_in_the_United_States#cite_note-3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ufv/1354040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