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是父母教養孩子時的重點,更是一大挑戰。然而,從亞當夏娃試圖欺騙上帝開始,說謊似乎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本性。
還好,近代的心理學研究漸漸地為我們解開人類說謊的動機:逃避不舒服的結果,與追求想要的事物。當孩子偷吃糖果被媽媽抓到時,為了避免處罰,可能會說「沒有啊,那是叔叔給我的,我不知道那是糖果……。」或者,為了玩同學的 iPad 而晚回家,謊稱老師比較晚放學。
雖然我們因心理學而更瞭解孩子的說謊行為,也進而發展出相對的教養技巧,然而,有時在某些社交場合,我們卻希望孩子能「實話不實說」,不要傷了和氣、給人留點面子。
這樣做,究竟會不會造成孩子錯亂? 我是不是一個沒有原則的母/父?
最早從 2 歲開始,孩童即會出現說謊行為,大約在 7 歲至 8 歲間,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不誠實的經驗;但 12 歲之後,說謊的行為反而逐漸減少。Dr. Lee 對於說謊行為保持非常正面的態度,以研究結果來看,愈早開始說謊的小孩,其認知表達、語言發展程度,及行為控制的能力都較同年齡的孩子來得高。
也許有家長會擔心是否因為自己沒把孩子教好,甚至懷疑孩子的品格是否已經受到影響,才會出現「見人說人話」的情形? Dr. Lee 指出,會說善意的謊言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沒有關連性!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小孩比較機靈,好像比較「聰明」,但研究也顯示,「善意謊言的使用與智商並無關連性」
如上所述,研究指出善意的謊言不但無害,甚至可能有助於孩童發展「禮貌」行為。這裡的關鍵在於,雖然「都不是說真話」,但「一般的謊話」與「善意謊言」達成的效果與目的是不同的。
「一般的謊話」目的在於卸責及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效果很可能是違反規定、製造他人的不便,甚至危害到自己與他人的安全、健康。例如,不小心把爸爸的衣服弄髒,卻趕緊偷藏起來裝作沒事,反而造成清洗上的不便。
「善意的謊言」通常是為了維持、甚至促進當下對話情境的和諧。例如,媽媽問女兒「我這套衣服好看嗎?」女兒雖然在心中畫了個 X,但看到媽媽欣喜的神情,仍舊回答:「不錯啊!」當我們使用善意的謊言時,是因為察覺對方的目的在於「尋找認同/安慰/肯定」,而非「強調對與錯的選擇」。
因此,父母也許可以嘗試著先從「誠實」開始教導,而非不斷強調「不可以說謊」。讓孩子瞭解到我們要誠實,是為了讓身邊的人信任我們,是人際關係的基礎。而善意的謊言雖然不真實,但那卻是在表達我們有注意到他人的需要,並表示接納與認可。這樣的行為,也能促進人際之間的信任。
為人父母,我們無法掌控孩子一生的社會化過程,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地配合他們的發展階段,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例如,對於四歲的孩子,我們即可鼓勵他們,當長輩拿出自己不喜歡的零食時,可以說「謝謝,我吃飽了。」或是直接推給大人「媽媽/爸爸說我不能吃零食。」也可以先拿了,然後馬上轉交給父母,讓父母去面對長輩。
同時也要跟孩子解釋:
「雖然你說的是假的,但不是在傷害別人。」 「你直接跟伯伯說『不要』會讓他難過,媽媽才教你說XXXX,這樣你不會勉強拿,伯伯也不會傷心。」
漸漸的,孩子會在他的生活周遭發現,這樣的行為是會被接受、也是合理的,但同時又瞭解到這與所謂的「卸責/達到個人目的」的說謊有所不同。隨著年齡增長,孩子也會從更多的機會中揣摩出,如何更適當的使用善意的謊言來經營人際關係。
從教導「誠實」開始,父母即能漸漸引導孩子認識「不說真話」的意義囉。
與你分享。
還好,近代的心理學研究漸漸地為我們解開人類說謊的動機:逃避不舒服的結果,與追求想要的事物。當孩子偷吃糖果被媽媽抓到時,為了避免處罰,可能會說「沒有啊,那是叔叔給我的,我不知道那是糖果……。」或者,為了玩同學的 iPad 而晚回家,謊稱老師比較晚放學。
雖然我們因心理學而更瞭解孩子的說謊行為,也進而發展出相對的教養技巧,然而,有時在某些社交場合,我們卻希望孩子能「實話不實說」,不要傷了和氣、給人留點面子。
這樣做,究竟會不會造成孩子錯亂? 我是不是一個沒有原則的母/父?
孩子說善意的謊言 (white lie) 是ok的嗎?
任教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長年研究兒童、青少年說謊行為的心理學家Dr. Kang Lee 表示,善意的謊言不但無害,甚至可能有助於孩童發展「禮貌」行為。最早從 2 歲開始,孩童即會出現說謊行為,大約在 7 歲至 8 歲間,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不誠實的經驗;但 12 歲之後,說謊的行為反而逐漸減少。Dr. Lee 對於說謊行為保持非常正面的態度,以研究結果來看,愈早開始說謊的小孩,其認知表達、語言發展程度,及行為控制的能力都較同年齡的孩子來得高。
也許有家長會擔心是否因為自己沒把孩子教好,甚至懷疑孩子的品格是否已經受到影響,才會出現「見人說人話」的情形? Dr. Lee 指出,會說善意的謊言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沒有關連性!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小孩比較機靈,好像比較「聰明」,但研究也顯示,「善意謊言的使用與智商並無關連性」
我是不是在鼓勵說謊?
許多父母擔憂著:「好吧,我相信這跟我的教養方式無關…..可是我該不該制止? 不制止是不是等於在鼓勵孩子說謊?」如上所述,研究指出善意的謊言不但無害,甚至可能有助於孩童發展「禮貌」行為。這裡的關鍵在於,雖然「都不是說真話」,但「一般的謊話」與「善意謊言」達成的效果與目的是不同的。
「一般的謊話」目的在於卸責及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效果很可能是違反規定、製造他人的不便,甚至危害到自己與他人的安全、健康。例如,不小心把爸爸的衣服弄髒,卻趕緊偷藏起來裝作沒事,反而造成清洗上的不便。
「善意的謊言」通常是為了維持、甚至促進當下對話情境的和諧。例如,媽媽問女兒「我這套衣服好看嗎?」女兒雖然在心中畫了個 X,但看到媽媽欣喜的神情,仍舊回答:「不錯啊!」當我們使用善意的謊言時,是因為察覺對方的目的在於「尋找認同/安慰/肯定」,而非「強調對與錯的選擇」。
因此,父母也許可以嘗試著先從「誠實」開始教導,而非不斷強調「不可以說謊」。讓孩子瞭解到我們要誠實,是為了讓身邊的人信任我們,是人際關係的基礎。而善意的謊言雖然不真實,但那卻是在表達我們有注意到他人的需要,並表示接納與認可。這樣的行為,也能促進人際之間的信任。
配合孩子的發展,給予適當的引導
有關「善意謊言」的教導,反映出我們對於孩子「社會化」的期待。我們當然希望孩子永遠應對得體,總是能說出正確又讓人開心的言語,但那非常不容易。加上孩子的性格與生活經驗,他們可能會發展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世故,或者是白目的讓人受不了。為人父母,我們無法掌控孩子一生的社會化過程,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地配合他們的發展階段,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例如,對於四歲的孩子,我們即可鼓勵他們,當長輩拿出自己不喜歡的零食時,可以說「謝謝,我吃飽了。」或是直接推給大人「媽媽/爸爸說我不能吃零食。」也可以先拿了,然後馬上轉交給父母,讓父母去面對長輩。
同時也要跟孩子解釋:
「雖然你說的是假的,但不是在傷害別人。」 「你直接跟伯伯說『不要』會讓他難過,媽媽才教你說XXXX,這樣你不會勉強拿,伯伯也不會傷心。」
漸漸的,孩子會在他的生活周遭發現,這樣的行為是會被接受、也是合理的,但同時又瞭解到這與所謂的「卸責/達到個人目的」的說謊有所不同。隨著年齡增長,孩子也會從更多的機會中揣摩出,如何更適當的使用善意的謊言來經營人際關係。
從教導「誠實」開始,父母即能漸漸引導孩子認識「不說真話」的意義囉。
與你分享。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life/parenting/little-white-lies-can-be-early-signs-of-politeness/article21130148/?page=1
http://health.usnews.com/health-news/family-health/brain-and-behavior/articles/2009/05/18/were-all-lying-liars-why-people-tell-lies-and-why-white-lies-can-be-ok?page=2
http://nymag.com/scienceofus/2015/04/when-kids-learn-lying-can-be-kind.html
http://www.babble.com/mom/are-you-teaching-your-children-to-lie-i-am/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thelotuscarroll/750291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