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帶著寶寶參加給學齡前兒童設計的美勞課程,慢慢的你發現,跟班上的同齡人比,孩子的動手能力有點差,你會怎麼想?「孩子對這個不感興趣/並不擅長/有點笨」,「孩子尚未掌握到一些技巧和訣竅」? 又可能這不是美勞課,任何孩子參與的活動、學校的課業、生活中的技能、才藝課的表現,等等等等,每當你發現孩子的表現不太好的時候,你是常常以前一種方式來解讀,還是後一種? 怎麼想重要嗎? 重要的,因為你的想法會影響到孩子,如果你們總是用第一種想法的角度切入來看問題,那其實說明你 (包括孩子自己) 認為孩子的能力、天賦、潛能是固定的,而如果你經常性的用第二種「尚未」的觀點來看問題,則說明你認為孩子還有上升空間。
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有一種固化的思維模式。我們在小時候就會經歷很多失敗,比如數學題算不出來、投籃投不進去......老師往往鼓勵我們,多努力就能成功,但是這種空口白話的作用十分有限,在我們經歷的失敗多了以後,我們很容易就告訴自己,我就是數學不好、我就是籃球打不好......然後,我們就不會再進步了,而且我們會有意識的避免這些不好的領域。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這也不算太離譜的事情,但是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往往限制了一個人的發展。而少數人,他就是能不信這個邪,他真能按照老師說的做,越失敗就越努力,他不認為自己數學不好,他覺得自己只是「尚未」達到數學好的狀態而已,而他的努力會讓他走到好的狀態。這少數人,就具有成長式的思維模式 (Growth Mindset)。
那麼問題來了,「堅持」可以教嗎?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許可以利用家長的優勢讓孩子堅持一陣子,但要他本身具有堅持的品格,那需要他有內在的動力,這如何才能達到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 的研究認為,如果我們把那種成長的思維模式,也就是「尚未」的概念注入到孩子心裡,那麼他會有動力堅持下來。
「尚未」代表一種成長式的思維模式
「尚未」說起來只是一個詞,但它所暗示的卻遠遠不止於此。如果我們把孩子從事的某項活動看做一場旅途,假設終點是取得某個成績,那麼「尚未」代表的是孩子沒有取得那個成績,不是不能夠,而是還沒有到而已。他腳下還有路,只要願意,他能走到終點。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有一種固化的思維模式。我們在小時候就會經歷很多失敗,比如數學題算不出來、投籃投不進去......老師往往鼓勵我們,多努力就能成功,但是這種空口白話的作用十分有限,在我們經歷的失敗多了以後,我們很容易就告訴自己,我就是數學不好、我就是籃球打不好......然後,我們就不會再進步了,而且我們會有意識的避免這些不好的領域。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這也不算太離譜的事情,但是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往往限制了一個人的發展。而少數人,他就是能不信這個邪,他真能按照老師說的做,越失敗就越努力,他不認為自己數學不好,他覺得自己只是「尚未」達到數學好的狀態而已,而他的努力會讓他走到好的狀態。這少數人,就具有成長式的思維模式 (Growth Mindset)。
思維模式的背後是對事情的堅持
而如果一個人把失敗看成「尚未」成功,那麼他就很可能堅持走下去,最後說不定就讓他走到了成功。這種堅持,不是一天兩天、一月兩月,而是經年累月的持之以恆,其實是一個人在學業上、在生活中能否成功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很多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實際上這也和我們的生活經驗相符合,一個人能否成功,往往和他的天份、智商、甚至情商並沒有什麼關係,最重要的是堅持。那麼問題來了,「堅持」可以教嗎?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許可以利用家長的優勢讓孩子堅持一陣子,但要他本身具有堅持的品格,那需要他有內在的動力,這如何才能達到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 的研究認為,如果我們把那種成長的思維模式,也就是「尚未」的概念注入到孩子心裡,那麼他會有動力堅持下來。
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可以教的
- 讚揚的技巧
正面的鼓勵和讚美,總是比負面的批評讓人受用,小孩子也一樣。但是爸媽在讚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誇他的努力、堅持、態度、辦法等等,而不是誇他聰明、有天份、成績好。前者能夠激發孩子的努力,而後者往往會毀了孩子的努力。孩子取得好成績時,家長開心誇幾句是很正常的事,但別忘了肯定是他的長期努力才換來的好成績,而不僅僅是成績本身。有一點特別有意思,研究結果發現,持之以恆的能力經常和一個人的才氣/天賦成反比,也就是說,一個被認為很聰明、或者某方面很有天份的人,雖然他的表現不錯,但他往往不容易走到終點。所以如果爸媽覺得孩子在哪方面有天賦,很早就取得好成績時,更要注意鼓勵孩子的努力而不僅僅是聰明和成績。 - 要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先要改變自己的
爸媽必須首先要相信,孩子只是「尚未」取得好成績,不是一定不行。你這樣相信,也這樣告訴孩子,孩子也才會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孩子改變了思維模式,真的會更努力嗎? 是的,如果他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可以提高,那麼他是會做的。Dweck 博士的研究團隊在芝加哥的學校裡做的研究證實,那些了解到大腦可以通過不斷的練習而變得更強的學生們,真的會更加努力從而提高自己的成績;而沒有了解到這個訊息的學生,成績往往持續下滑。 - 別怕挫折,給孩子一些挑戰
人的大腦終身都有學習能力,那些很難的、看似學不會的東西,其實只是你的大腦神經細胞「尚未」建立彼此之間的聯繫,而重複的練習、學習、長期的努力,會讓這些聯繫建立起來,你也就學會了。實際上,一個人大腦中神經細胞的聯繫越豐富,這個人也就越聰明,所以長期的努力可以讓人變聰明,從這個角度講,父母的培養,可以讓孩子更聰明。所以如果孩子在困難面前失敗了,不要怕他受不了打擊,爸媽應該相信孩子在經過努力之後是可以克服這個困難的,事實上,讓孩子面對一些挑戰,正好可以訓練他堅持的毅力。
-
參考資料文章
Developing a Growth Mindset, Carol Dweck, Talk on the Standford Connects Microlectures, 2014
The Key to Success? Grit, Ted Talk by Angelina Lee Duckworth, 2013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frumbert/1428963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