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你現在的性格、心理、人生選擇......等等有什麼問題,多半是因為你小時候 (上國小前) 你的爸媽有什麼事情沒有做對!
你覺得上面這句話說得有道理嗎? 或者你其實聽過類似的說法? 一個人的任何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嬰幼兒時期種下的因,成年以後結成了果。而嬰幼兒時期的因,豈不都是父母種下的? 所以你現在的一切問題,都可以怨你的爸媽對不對?
這話聽起來有點極端,但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神經科學與發育心理學累積多年的研究結果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早期經歷 (0~3 歲為一般概念下的早期,推廣言之也可以指學齡前、甚至青春期之前) 會深刻影響他的發育之路,這個影響起碼可以持續二三十年。我們很少有人會對3歲以前的經歷有任何記憶,但是你 3 歲以前接受的是什麼樣的照護與教養方式,其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你現在是怎樣一個人。聽起來很有趣嗎?
但這也有點可怕,因為我們現在做了父母。我們的孩子將不會知道他3歲以前都經歷過什麼,但是我們是他們的照護者,我們是知道的。假如 20 年之後,你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對他影響非常大的問題,再回頭想想你在他 3 歲之前是怎麼照護他的,這時候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最關心的是,我們現在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哪些會對他有長遠的影響、會怎樣的影響他?
很可惜,神經科學還是一門剛起步的科學,它沒辦法告訴你,你今天做的一個決定會如何在 20 年之後影響你的孩子。但是在宏觀上,多年積累的研究結果可以告訴你,如下的一些面向,嬰幼兒時期的經歷是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父母一貫的行為比某一次具體的行為,它的影響大得多 (除非單次行為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比如說,你今天禁不住孩子的請求,讓他多看了半個小時的電視,大概對他的未來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如果你經常性的讓他看很久電視、或者更嚴重的是,你經常性的禁不住孩子的請求而讓步,這種一貫的行為模式確定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走向。
那麼我們作為幼年孩子的父母,有一些神經科學的概念就很重要了。什麼樣的概念呢?
做爸媽確實責任很大,畢竟孩子的成長是單向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所以我們要常常想一想自己的風格是怎樣的,比如有沒有過度強硬或者過度保護? 雖然說,孩子的幼年經歷由我們決定,好在他的大腦屬於持續變化中,如果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即使調整,仍然可以給孩子以更加正面的影響。
你覺得上面這句話說得有道理嗎? 或者你其實聽過類似的說法? 一個人的任何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嬰幼兒時期種下的因,成年以後結成了果。而嬰幼兒時期的因,豈不都是父母種下的? 所以你現在的一切問題,都可以怨你的爸媽對不對?
這話聽起來有點極端,但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神經科學與發育心理學累積多年的研究結果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早期經歷 (0~3 歲為一般概念下的早期,推廣言之也可以指學齡前、甚至青春期之前) 會深刻影響他的發育之路,這個影響起碼可以持續二三十年。我們很少有人會對3歲以前的經歷有任何記憶,但是你 3 歲以前接受的是什麼樣的照護與教養方式,其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你現在是怎樣一個人。聽起來很有趣嗎?
但這也有點可怕,因為我們現在做了父母。我們的孩子將不會知道他3歲以前都經歷過什麼,但是我們是他們的照護者,我們是知道的。假如 20 年之後,你發現孩子身上有一些對他影響非常大的問題,再回頭想想你在他 3 歲之前是怎麼照護他的,這時候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最關心的是,我們現在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哪些會對他有長遠的影響、會怎樣的影響他?
很可惜,神經科學還是一門剛起步的科學,它沒辦法告訴你,你今天做的一個決定會如何在 20 年之後影響你的孩子。但是在宏觀上,多年積累的研究結果可以告訴你,如下的一些面向,嬰幼兒時期的經歷是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
- 早期足夠多的愛與照護決定了很多事情
即使我們都不記得 3 歲以前父母到底花了多少時間照護我們,我們現在的很多特質都和那個時期得到了多少照護有關係。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是否能夠感受愛並給予愛、是否容易焦慮、容易憂鬱、甚至具體到一個人在學校的成績好壞,都在一定程度上與 3 歲以前從父母 (或非父母的主要照護者) 那裡得到的關愛多少有直接關係。那麼,多少愛就足夠了? 簡單說,越多越好。 - 父母的風格決定孩子性格
權威型父母的小孩容易自信不足、過度保護的父母會養出媽寶 (膽小怕事不會解決問題)、被動的父母 (給予孩子足夠關愛卻不懂得設置規則) 容易養出盲目自信且愛叛逆的孩子、忽視孩子的父母 (對孩子缺少陪伴、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則很容易養出不自信且執行能力很低的孩子......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父母一貫的行為比某一次具體的行為,它的影響大得多 (除非單次行為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比如說,你今天禁不住孩子的請求,讓他多看了半個小時的電視,大概對他的未來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如果你經常性的讓他看很久電視、或者更嚴重的是,你經常性的禁不住孩子的請求而讓步,這種一貫的行為模式確定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走向。
那麼我們作為幼年孩子的父母,有一些神經科學的概念就很重要了。什麼樣的概念呢?
- 早期經歷影響大腦發育
一個人的性格、品質、特性甚至做出怎樣的人生決定,其實都和他的大腦構造有關係,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把這種關係很清楚的研究出來。而早期經歷直接影響大腦構造,爸媽別忘了這一點。 - 影響大腦發育的因素不僅僅是經歷
基因、環境、經歷三者共同影響大腦發育,缺一不可。基因奠定發育的藍圖,環境和經歷影響藍圖的形成。爸媽對基因無可奈何,但是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創造的,而經歷、特別是早期經歷,幾乎完全由爸媽提供。 - 大腦永遠具有可塑性
我們都知道,0~3 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最快的時候,而當一個人進入成年期以後,大腦就停止發育了。但是,大腦仍然具有可塑性,比如我們雖然是成年人了,還是可以學會新的知識,這就是大腦在改變它的一些迴路來適應新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爸媽覺得有些什麼事情沒有做到,現在開始也不晚,因為孩子的大腦仍在發育中,仍有改變的潛能。
做爸媽確實責任很大,畢竟孩子的成長是單向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所以我們要常常想一想自己的風格是怎樣的,比如有沒有過度強硬或者過度保護? 雖然說,孩子的幼年經歷由我們決定,好在他的大腦屬於持續變化中,如果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即使調整,仍然可以給孩子以更加正面的影響。
-
參考資料http://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4/12/19/371679655/some-early-childhood-experiences-shape-adult-life-but-which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au/childhood-experiences-that-shape-you-as-an-adult-2014-7#if-your-parents-didnt-let-you-make-decisions-you-might-be-codependent-as-an-adult-1
https://www.childrenandnature.org/2012/07/26/natures-neurons-do-early-experiences-in-the-natural-world-shape-childrens-brain-architecture/
http://www.2knowmyself.com/How_parents_affect_child_development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healthy-connections/201004/can-our-childhood-really-predict-our-future
http://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resources/reports_and_working_papers/working_papers/wp5/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lancelot95/1700155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