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篇文章『「暫時隔離法」對小孩腦部的影響等同體罰』,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家長認為如果連暫時隔離法都不能用,到底還能怎麼教育小孩? 有時候小孩的不良行為真的很難改正,不能體罰也不能暫時隔離,媽媽一再被挑釁的怒氣,都得想辦法吞下去,然後,一派正面的處理坐在地上大哭大叫的孩子? 管教孩子這個議題,實在非常棘手。每個挺過去的媽媽,大概都有一套生存哲學,也會堅信自己的方法是對孩子是最好的。我自己的母親都會非常驕傲地跟我說,要不是他從小就不實施我們所謂的「愛的教育」,我們不會成長成這麼好的孩子。但是,自己開始當父母之後,我發現,孩子不聽話,就抓過來打罵的確是可以快速收到成效,但是親子關係卻會變得很差。所以仔細看起來似乎每個方法都有利有弊,到底哪種教養方法,才是好的?才能能幫幫我們這些彷徨的爸媽們呢?
其實沒有一個所謂的「正確的教養方式」
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 Robert Larzelere 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告訴我們,其實沒有一個哪一個方法是通用於所有的孩子與所有的不良行為。爸媽們,必須按照情節的輕重,選用不同的教養方式。這研究訪談了 102 位平均年齡約 30 的媽媽,他們的孩子分別是為 65 個男孩與 40 個女孩,平均年齡在 17.2 個月到 30.8 個月之間。除了請媽媽們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之外,還有要求他們寫 5 次在孩子打人、哭鬧、目中無人、不聽話的時候所用的教養方法。經過分析之後,研究者發現最有效的教養方法是要依照孩子的行為,以及這行為是短期性或長期性來考量。他整理出了三種有效的方法:- 妥協: 這看起來是最有效的方法,不管多壞的行為,只要爸媽投降妥協都可以解決。但是,如果父母總用妥協來處理類似打人的嚴重的不良行為,那行為會越來越嚴重。
- 說理: 這在行為只是輕微不良時後的最為有效,像是孩子只是一直煩你說要吃冰淇淋或是想玩手機,你可以用說理的方式勸退他,但是對於比較嚴重一點的行為,像是打人或是目中無人的態度就沒有用。而說理可以長久使用在同樣的孩子身上,越常跟他分析解釋,他越能夠了解。只是這屬於長期的策略,沒辦法收短效之功。
- 暫時隔離或把東西拿走: 這在反叛性強或有嚴重不良行為的孩子身上最為有效。但是總體使用不能超過 16%。也就是說不能常常用,要是真的非常嚴重了,才偶一使用。而且,對孩子只是吵鬧呻吟一下的行為,是沒有用的。
面對教養爸媽的基本的態度應該是...
- 只有壞行為,沒有壞孩子
我曾經聽到一個藝人在節目上講,他覺得孩子是故意的,一個壞行為,他會一直不停的重複。但錯誤的行為可能都是來自於天性。孩子可能打人,可能搶玩具,這並不代表他本性是壞的,而是他不了解這有什麼不對。如果你因為他有這些行為就定義他是個不禮貌或愛欺負人的孩子,其實是把負面的標簽貼在他身上。在你心中種下了他是這樣的孩子,在之後教養上,就會更容易因為小事而動怒,進入教養的惡性循環中。 - 總是指出他的錯誤,不如告訴他怎麼把事情做對
如果孩子打人,你只說:「不要打人!」,從你的訊息中他知道他應該換一個行為,但是他卻不知道要換成什麼才能達到他的目的,所以他可能還是繼續打。你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選擇給他,像是:「打人是不好的噢!會痛痛,我們來跟檳檳說聲對不起好不好?」或是「你要不要跟琳琳說對不起之後在一起玩,還是你要跟媽媽去別的地方看故事書?」像我自己很喜歡跟女兒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如果一直哭,我就聽不懂你說話,所以你要先不哭,我才知道你要什麼!」這些都是給他訊息,讓他瞭解他可以選擇另外一個方式去達到他要的目的。 - 溫和卻堅定,表現同理與尊重
用孩子打人做為例子,孩子可能會說,是因為別人都不分享玩具給他玩,所以他才打人。這時爸媽要溫和但堅定的告訴他:「他不分享給你,是有點令人難過,但是不管如何,我們都不能隨便打人噢!我們排隊,等他玩玩了,你再玩好嗎?」 - 用單詞、問題、現狀說明取代要求與命令
這宗旨就是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而是一種提醒的態度,像是請他把玩具撿起來,不要說一串快把玩具收好,不然就怎樣怎樣,而是說玩具這個單詞就好。這樣他感受不到命令,也就比較不會激發出她反抗的心理。或是利用問題:「妹妹,玩具的家在哪裡?他們要怎麼回家?」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yourtango.com/20085149/good-cop-bad-cop-how-to-merge-parenting-styles
http://www.medicaldaily.com/how-discipline-child-compromising-reasoning-and-timeouts-help-promote-better-behavior-346500
http://afineparent.com/be-positive/positive-discipline.html
圖片
http://圖片連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