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如廁訓練很久都不成功怎麼辦? 小孩挑食嚴重怎麼辦? 孩子最近脾氣很大總是愛哭愛鬧怎麼辦? 小朋友越大越固執處處和父母唱反調怎麼辦?……我們在養孩子的過程中,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和太多太多的挫折,好在現代社會有個特別好用的工具:google。網絡可以幫助我們短平快的找到許多答案,教我們 DIY,還能幫助一群有類似挫折的爸媽聚集在某個虛擬平台上。除了網絡,當然還有各種親子書籍和其它資源,更詳盡深入的教我們「怎麼辦」。可是爸媽們,有沒有哪個時刻,你會靜下來想一想,也許養孩子不僅僅是解決一個個「怎麼辦」,也許它本身就是一個歷程。總有一個時刻,或者我們應該安靜的問問自己: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父母? 如果把養孩子比喻成統領一家大公司,我是否有清楚的目標? 而我的這些想法,又如何體現在我與孩子的日常互動中呢?
這種層面的問題,是紐約的一位心理學家 Shefali Tsabary 在她的書「清醒的父母」(The Conscious Parent) 裡面所倡議的。其實這種思維模式,對於做過人生思考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有幾個時刻,你會想一想你要走的路、做的人,模糊的或者清醒的總結一下你所信仰的人生哲學。而對於成為父母的我們來說,養兒育女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有什麼理由不對它做深層次的思考呢?
那麼當我們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的時候,能不能也把育兒的過程看成自己和孩子共同經歷的旅程呢? 如果我們這樣看待教養小孩的問題,那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切讓我們頭痛的東西,都變成了旅程上的風景,我們和他們一起經歷,也許這樣會讓我們少一點挫折感,多一點耐心和包容。
首先,你有了育兒的大方向,你就不會為了瑣碎的事情被孩子牽制住。小朋友為了多看半個小時的電視跟你哭鬧不休,而你早已打定主意不會妥協了,因為你知道你養孩子不是為了跟他鬥爭,是為了一起成長,引導孩子走在你規劃的大方向上,那麼這點哭鬧就不會吵得你失去理智,以至於要麼崩潰而妥協、要么和孩子把戰鬥升級。
其次,你把育兒看成與孩子的共同成長,你可能會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比方說,小孩子最近很叛逆,總是和你對著幹,也許拷問過自己、思考過的你,不會把這看成親子之間的「權力鬥爭」,不是孩子要挑戰你而你必須維護自己的權威,也許你會將之看成孩子需要幫助,他沒辦法釐清行為界限、情緒上有些混亂、自我與環境激烈衝突,那麼你就幫助他解讀情緒、教他認識自我和環境、進而管理情緒,這不會是一個能很快結束的過程,但也許經過這一段旅程,你和孩子反而更親密了。
這種層面的問題,是紐約的一位心理學家 Shefali Tsabary 在她的書「清醒的父母」(The Conscious Parent) 裡面所倡議的。其實這種思維模式,對於做過人生思考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有幾個時刻,你會想一想你要走的路、做的人,模糊的或者清醒的總結一下你所信仰的人生哲學。而對於成為父母的我們來說,養兒育女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有什麼理由不對它做深層次的思考呢?
自我的深層對話首先養育的是父母自己
也許你會問,這樣的思考可以讓你成為更好的父母嗎? 可以讓你有更好的育兒方式嗎? 答案是兩方面的:首先,這樣的思考不是短線操作模式,它沒辦法告訴你孩子如廁訓練不成功該怎麼辦,也沒辦法給你一個快速有效的安撫哭泣中的寶貝的辦法;但是,另外一方面,它可以給你一條路、一個方向,讓你明白,養孩子不是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對」過程,它可以是一個旅程,你和孩子一起走在上面。 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時不時的問一問自己的內心:我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因為如果你沒有答案的話,你的孩子很可能就會隨著各種隨機的因素而成長,每當有問題的時候你出來應對,但你會覺得越來越力不從心,最後孩子長成什麼樣的人,你一點預見力和引導性都沒有。而如果你有了答案,你思考過自己要做什麼樣的父母,最先受益的反而不是你的孩子,是你自己,因為當你想清楚要做什麼樣的父母以後,你首先會調整自己,父母是你人生角色的一部分,這部分角色的調整自然會對你的人生有影響,如果說思考自己做父母的哲學是為了孩子,但思考的結果會首先作用於父母自己身上。育兒是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有時候我會帶著一種探索和研究的心情來看我的孩子,看他們是如何一步步長大的,然後我會想,當初的自己是否也是這樣一步步長大的? 我自己成長的過程,很多細節、特別是幼年的事情,已經忘記了,可是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活生生在我眼前鋪開,我探索它,再反諸己身,就好像我也重新成長了一遍似的。這種感觸,我猜很多父母都會有。那麼當我們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的時候,能不能也把育兒的過程看成自己和孩子共同經歷的旅程呢? 如果我們這樣看待教養小孩的問題,那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切讓我們頭痛的東西,都變成了旅程上的風景,我們和他們一起經歷,也許這樣會讓我們少一點挫折感,多一點耐心和包容。
思考如何轉化為與孩子的日常互動
我們做的一切思考,最終都希望可以轉化成育兒過程中的正面因素,那麼當我們拷問自己、了解了自己的育兒哲學之後,如何把它轉換到與孩子的日常互動中呢?首先,你有了育兒的大方向,你就不會為了瑣碎的事情被孩子牽制住。小朋友為了多看半個小時的電視跟你哭鬧不休,而你早已打定主意不會妥協了,因為你知道你養孩子不是為了跟他鬥爭,是為了一起成長,引導孩子走在你規劃的大方向上,那麼這點哭鬧就不會吵得你失去理智,以至於要麼崩潰而妥協、要么和孩子把戰鬥升級。
其次,你把育兒看成與孩子的共同成長,你可能會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比方說,小孩子最近很叛逆,總是和你對著幹,也許拷問過自己、思考過的你,不會把這看成親子之間的「權力鬥爭」,不是孩子要挑戰你而你必須維護自己的權威,也許你會將之看成孩子需要幫助,他沒辦法釐清行為界限、情緒上有些混亂、自我與環境激烈衝突,那麼你就幫助他解讀情緒、教他認識自我和環境、進而管理情緒,這不會是一個能很快結束的過程,但也許經過這一段旅程,你和孩子反而更親密了。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he-addiction-connection/201510/new-way-parenting-may-change-your-family
The Conscious Parent: Transforming Ourselves, Empowering Our Children. Shefali Tsabary, Namaste Publishing, November 1, 2010.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upsand/21294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