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9 月,全美第二零售百貨集團目標超市 (Target) 宣布將在商品擺置上,消除有性別分類的招牌 (gender-based signage)。比如,過去在兒童部門會看到粉紅色專區,販售洋娃娃、家家酒等玩具,在藍色走道上看見汽車模型、機器人等「適合男生」的玩具;在該超市都將看不到商品用顏色、招牌或是標籤來歸類暗示「男生專屬」、或「女孩專用」了。
此宣言獲得兩方人士的支持與論戰。贊成者稱許,此決定呼應性別中立 (gender-neutral),符合時代潮流。衛道人士質疑,此舉反而教壞小孩子:少了標籤歸類,萬一孩子性別錯亂怎麼辦?
任教於美國肯塔基大學 (Univeristy of Kentucky) 發展心理學教授 Christia Brown 立刻直指上述言論缺乏科學根據:「幼兒在很早的時候,差不多兩歲左右,就知道自己的性別。」
科學實驗已經證實,標籤化對孩子選擇玩具的影響力。早在 2014 年美國應用發展心理學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就發表一項研究:研究裡,測試者故意拿一個漆上粉紅色的卡車給男孩;若有標籤標示「男孩專屬」(for boys),男孩們會欣然接受。相反地,若標示「女孩專屬」(for girls),女孩們會欣然接受。
倘若將玩具標籤化 (或說,玩具性別分類化),會影響孩子玩或不玩此玩具,身為照顧者的我們有責任消弭這界限。為什麼?「若只玩特定性別專屬的玩具,孩子無形中會喪失探索、發展其他領域的興趣、喜好甚至技能。」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的教授 Elizabeth Sweet 說明。
英國一致力於消弭玩具及幼兒圖書中的性別不平等社會組織 Let Toys Be Toys 強調:「玩具市場裡呈現的刻板印象都和性別不平等息息相關。等孩子稍大,他們腦還中早已設限那些工作適合男生,而那些工作是給女生做的…觀念已經強大到難以撼動。」
不設限,讓孩子自由選擇玩具種類,是父母學習尊重孩子的第一步。尊重小孩的意願,讓他們順心的選擇,多方面接觸,因為我深信,不同類型的玩具有不同的功能性。反過來想一想,只玩男/女孩專屬的玩具能得到甚麼特別的好處嗎? 我知道現代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允文允武,既然如此,更不該侷限於刻板印象:男孩該玩恐龍卡車機器人、女孩學著煮飯布置娃娃屋。
走筆至此,我想起一年前六歲的姪女曾跟我分享:在幼兒園的玩具日 (每一位孩子帶一個玩具跟大家一起分享),有一位高頭大馬的男孩帶了一個芭比娃娃到學校被班上同學笑。
我:「你也有笑嗎?」
姪女:「有啊!」
我:「你幹嘛笑人家?」
姪女:「他是男生耶! 哪有男生玩娃娃的。」
我:「照你這樣說,你明天開始不准穿褲子。因為女生一定要穿裙子,男生一定要穿褲子。」我又補充:「玩具沒有在分男生女生。」 我先生連忙用手機找出華裔設計師吳季剛的照片,講述他小時候著迷蒐集洋娃娃,長大成為知名服裝設計師的歷程。甚至開玩笑說:「你一定要跟你那位同學成為好朋友,也許長大後他會設計很多漂亮衣服給你穿。」
其實,何止是玩具呢? 小孩子穿的衣服、用的鍋碗瓢盆、日常生活用品乃至房間牆壁顏色。你是不是不知不覺也將男孩的東西弄得有男孩的樣兒,女孩的東西很有粉味? 也許你可以考慮做些不一樣的改變:就像我今天讓兒子穿姊姊的粉紅色 T-shirt,還自豪認為,穿粉紅色的男孩挺時尚的呢。
*註 1:葛羅莉亞∙斯坦能 (Gloria Steinem) 是一位美國女權主義者,記者以及社會和政治活動家,是 20 世紀 60 年代後期和 70 年代婦女解放運動的代表人物。
此宣言獲得兩方人士的支持與論戰。贊成者稱許,此決定呼應性別中立 (gender-neutral),符合時代潮流。衛道人士質疑,此舉反而教壞小孩子:少了標籤歸類,萬一孩子性別錯亂怎麼辦?
任教於美國肯塔基大學 (Univeristy of Kentucky) 發展心理學教授 Christia Brown 立刻直指上述言論缺乏科學根據:「幼兒在很早的時候,差不多兩歲左右,就知道自己的性別。」
科學實驗已經證實,標籤化對孩子選擇玩具的影響力。早在 2014 年美國應用發展心理學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就發表一項研究:研究裡,測試者故意拿一個漆上粉紅色的卡車給男孩;若有標籤標示「男孩專屬」(for boys),男孩們會欣然接受。相反地,若標示「女孩專屬」(for girls),女孩們會欣然接受。
倘若將玩具標籤化 (或說,玩具性別分類化),會影響孩子玩或不玩此玩具,身為照顧者的我們有責任消弭這界限。為什麼?「若只玩特定性別專屬的玩具,孩子無形中會喪失探索、發展其他領域的興趣、喜好甚至技能。」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的教授 Elizabeth Sweet 說明。
英國一致力於消弭玩具及幼兒圖書中的性別不平等社會組織 Let Toys Be Toys 強調:「玩具市場裡呈現的刻板印象都和性別不平等息息相關。等孩子稍大,他們腦還中早已設限那些工作適合男生,而那些工作是給女生做的…觀念已經強大到難以撼動。」
不設限,讓孩子自由選擇玩具種類,是父母學習尊重孩子的第一步。尊重小孩的意願,讓他們順心的選擇,多方面接觸,因為我深信,不同類型的玩具有不同的功能性。反過來想一想,只玩男/女孩專屬的玩具能得到甚麼特別的好處嗎? 我知道現代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允文允武,既然如此,更不該侷限於刻板印象:男孩該玩恐龍卡車機器人、女孩學著煮飯布置娃娃屋。
走筆至此,我想起一年前六歲的姪女曾跟我分享:在幼兒園的玩具日 (每一位孩子帶一個玩具跟大家一起分享),有一位高頭大馬的男孩帶了一個芭比娃娃到學校被班上同學笑。
我:「你也有笑嗎?」
姪女:「有啊!」
我:「你幹嘛笑人家?」
姪女:「他是男生耶! 哪有男生玩娃娃的。」
我:「照你這樣說,你明天開始不准穿褲子。因為女生一定要穿裙子,男生一定要穿褲子。」我又補充:「玩具沒有在分男生女生。」 我先生連忙用手機找出華裔設計師吳季剛的照片,講述他小時候著迷蒐集洋娃娃,長大成為知名服裝設計師的歷程。甚至開玩笑說:「你一定要跟你那位同學成為好朋友,也許長大後他會設計很多漂亮衣服給你穿。」
其實,何止是玩具呢? 小孩子穿的衣服、用的鍋碗瓢盆、日常生活用品乃至房間牆壁顏色。你是不是不知不覺也將男孩的東西弄得有男孩的樣兒,女孩的東西很有粉味? 也許你可以考慮做些不一樣的改變:就像我今天讓兒子穿姊姊的粉紅色 T-shirt,還自豪認為,穿粉紅色的男孩挺時尚的呢。
*註 1:葛羅莉亞∙斯坦能 (Gloria Steinem) 是一位美國女權主義者,記者以及社會和政治活動家,是 20 世紀 60 年代後期和 70 年代婦女解放運動的代表人物。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nymag.com/scienceofus/2015/08/science-of-kids-and-gender-labeled-toys.html
http://qz.com/494673/science-shows-gender-neutral-toys-empower-children-and-possibly-society-at-large/
http://www.parentingscience.com/educational-games-for-kids.html
http://www.elizabethvsweet.com/current-research.html
http://www.lettoysbetoys.org.uk/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mistygranade/297567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