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臉書上貼了小孩的英文考卷,其中一個問題是把「I feel bad」翻譯成中文,他寫了,「我覺得傷心。」被老師扣了一分,改成「我覺得心情不好。」朋友不太同意,我看了也直搖頭,都已經民國 104 年,教改開始至今不知道已經是第幾個年頭,12 年國教也即將實施,但我們的教育,依舊是換湯不換藥,這張考卷就是最好的例子。
先來說說我對這句翻譯的淺見。我不是語言學家,也不是專業譯者,但「I feel bad」是一種感覺的描述,它的定義,可以是身體或是心理的感覺,範圍很廣。用來描述的詞 (形容詞) ,很難標準化,可以有程度的差異,例如老師可能認為,「feel bad」只是心情不好,還不到傷心的程度,但我認為,沒有對錯之別。因為感覺的程度很主觀,因人而異。舉個例子,每個人對「冷」的標準不同,如果今天 20 度,你形容今天很冷,這樣錯了嗎? 頂多會被說,你也太怕冷了吧?
六年級的爸媽們,應該還記得,當年要背好多東西,考試時,稍有不一樣,就算錯,要被扣分。十幾年前教改啓動時,目標就是希望能減少學生的升學壓力,改變以考試、分數導向的填鴨式教學,讓評分多元化,教學正常化,尊重並啓發孩子不同面向的能力…等。但今日,老師依舊因為答案不夠標準而扣分,這顯示,許多陳舊的觀念,依然是改不掉的。我不是針對這位老師,只是剛好,這張考卷應證,大部分人的觀念還是一樣的,如果觀念不能改變,再多的新制度也是枉然。
爸媽們試想,孩子拿到這張考卷,學到的是什麼?「feel bad」寫傷心不對,要寫心情不好,不然會被扣分。這樣的教育,能啓發孩子嗎? 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嗎?
撇開許多受老式教育的老師們不說,許多年輕又熱血的老師其實也很無奈。因為家長們還是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進明星學校,而眾多的評量方式,最終還是得用數字來計算,大家認為比較客觀。因此,雖然課程裡規劃了許多非考試的科目,最終的評量,還是用分數來比較。這是個很難改變的循環,或許我們在無意之間,都當了幫兇。
再看看我們的英文教育,為了跟國際接軌,培養所謂的國際觀,大家都認為,學英文很重要,教育部也從善如流,從小一就開始排入英語課程。照理說,大學畢業後,英文程度應該很棒! 不過,許多人的問題是,讀、寫英文都沒問題,但要開口說,就有障礙,為什麼呢? 就是怕說「錯」。
我們的英語教育,逃脫不了背單字、背文法的窠臼。單字和文法是學語言的基礎沒錯,但過度重視的結果,卻讓學生怕說錯,不敢開口說。我就曾遇到外國朋友問我,「為什麼你們台灣人,一直覺得自己英文不好,但其實你們都聽得懂啊? 」我只能回答,因為大家害羞。但語言不像數學、物理等科目,它是活的,應該是拿來使用,而非背誦。如果「唸」了好幾年,卻不敢用,就像老一輩的人說,讀到「咖家ㄆㄧㄚ」去了。 (意思是白費了!)
最後,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親,孩子問你,為何不能寫傷心,你會如何解釋?
不敢說這是最好的回答 (如我很傷心),僅供參考。我想,聰明的爸媽們,應該還有比這個更好的答案! (如我覺得不舒服) 現代爸媽難為,一起加油!
先來說說我對這句翻譯的淺見。我不是語言學家,也不是專業譯者,但「I feel bad」是一種感覺的描述,它的定義,可以是身體或是心理的感覺,範圍很廣。用來描述的詞 (形容詞) ,很難標準化,可以有程度的差異,例如老師可能認為,「feel bad」只是心情不好,還不到傷心的程度,但我認為,沒有對錯之別。因為感覺的程度很主觀,因人而異。舉個例子,每個人對「冷」的標準不同,如果今天 20 度,你形容今天很冷,這樣錯了嗎? 頂多會被說,你也太怕冷了吧?
六年級的爸媽們,應該還記得,當年要背好多東西,考試時,稍有不一樣,就算錯,要被扣分。十幾年前教改啓動時,目標就是希望能減少學生的升學壓力,改變以考試、分數導向的填鴨式教學,讓評分多元化,教學正常化,尊重並啓發孩子不同面向的能力…等。但今日,老師依舊因為答案不夠標準而扣分,這顯示,許多陳舊的觀念,依然是改不掉的。我不是針對這位老師,只是剛好,這張考卷應證,大部分人的觀念還是一樣的,如果觀念不能改變,再多的新制度也是枉然。
爸媽們試想,孩子拿到這張考卷,學到的是什麼?「feel bad」寫傷心不對,要寫心情不好,不然會被扣分。這樣的教育,能啓發孩子嗎? 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嗎?
撇開許多受老式教育的老師們不說,許多年輕又熱血的老師其實也很無奈。因為家長們還是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進明星學校,而眾多的評量方式,最終還是得用數字來計算,大家認為比較客觀。因此,雖然課程裡規劃了許多非考試的科目,最終的評量,還是用分數來比較。這是個很難改變的循環,或許我們在無意之間,都當了幫兇。
再看看我們的英文教育,為了跟國際接軌,培養所謂的國際觀,大家都認為,學英文很重要,教育部也從善如流,從小一就開始排入英語課程。照理說,大學畢業後,英文程度應該很棒! 不過,許多人的問題是,讀、寫英文都沒問題,但要開口說,就有障礙,為什麼呢? 就是怕說「錯」。
我們的英語教育,逃脫不了背單字、背文法的窠臼。單字和文法是學語言的基礎沒錯,但過度重視的結果,卻讓學生怕說錯,不敢開口說。我就曾遇到外國朋友問我,「為什麼你們台灣人,一直覺得自己英文不好,但其實你們都聽得懂啊? 」我只能回答,因為大家害羞。但語言不像數學、物理等科目,它是活的,應該是拿來使用,而非背誦。如果「唸」了好幾年,卻不敢用,就像老一輩的人說,讀到「咖家ㄆㄧㄚ」去了。 (意思是白費了!)
最後,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親,孩子問你,為何不能寫傷心,你會如何解釋?
- 打保守牌: 老師最大,聽老師的就沒錯? 這樣下次就不會被扣分。
- 摸頭: 老師太吹毛求疵,沒關係,一分而已。
- 挑戰老師的專業: 直接寫聯絡簿質問老師,要老師給個解釋,還要附上翻譯出處。
- 跟孩子一起罵老師!
- 其他…(以前在教學現場看過太多怪獸家長,大家自行想像)
不敢說這是最好的回答 (如我很傷心),僅供參考。我想,聰明的爸媽們,應該還有比這個更好的答案! (如我覺得不舒服) 現代爸媽難為,一起加油!
-
參考資料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imbiosc/1577391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