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現年 17 歲的美國青少年 Jacob Barnett,很有可能是下一屆諾貝爾獎得主。經過測量,他的智商有 170,比愛因斯坦 (165) 還要高!特別的是,他在 2 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患者,父母親聽從專家的建議,把他送去特殊學校,學習日常生活行為。沒過多久,他的媽媽注意到,Jacob 反而更排斥與人相處,話也越來越少,當下便決定,不再送 Jacob 去特殊學校,她要自己在家教他。沒想到,這個決定改變了 Jacob 的一生,他一路快速成長,11 歲時便進入大學就讀,研究天文學。
看了這則消息,腦中浮現許多想法,想和諸位父母親分享。
特別的孩子,是生命的禮物!
- 孩子最好的老師,是父母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尤其是母親,從知道懷孕的那一刻便開始,之後懷胎十月,到呱呱落地,日以繼夜的照料,這種緊密的連結,任誰都比不上。還記得小時候我媽常說,我喵一眼就知道妳在想什麼 ? 不是沒道理。
因為這層特殊的關係,一般而言,尤其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親比起其他人更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及時提供幫助。例如許多媽媽能從嬰兒的哭聲和作息,知道該餵奶還是換尿布。而新聞裡 Jacob 的母親,她觀察到 Jacob 在特殊學校並沒有進步,了解這不是對小 Jacob 最好的方式,毅然決然選擇在家學習,Jacob 才得以展現他過人的天份!如果不是媽媽,他可能一輩子只是個自閉症患者。 - 盡信書 (專家) 不如無書 (專家)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不要拘泥或迷信於書上所寫。現在不只是書,還有網路和專家。書 / 網路 / 專家的意見不是不好,但若不能融會、靈活運用,硬是要將某一套加在孩子身上,再好的的方案也行不通。以 Jacob 的媽媽為例,如果她奉專家的意見為圭臬,讓他持續接受特殊教育,反而阻礙了 Jacob 的發展。
我常覺得,因為網路的發達,資訊傳播迅速,導致在台灣當父母好辛苦,一會兒百歲醫生,一會兒又是某個派別,新手爸媽已經夠緊張了,看到琳琅滿目的資訊,很難不崩潰!但各位爸媽別忘記,我們都不完美,都會犯錯,我們養的是小孩,不是完人。當然,做父母的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但充滿壓力的爸媽,小孩也得不到最好的照料。 - 看孩子的潛力,而非缺點
其實類似 Jacob 的新聞,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許多自閉症,或是亞斯伯格患者,都可能在某一領域有過人的天份 (現任台北市長不也是醫生?) 無論是一般或特殊的孩子,都有其長處和缺點,身為父母親,就是扮演協助的角色,讓孩子往自己的長處發展。Jacob 的媽媽就說,她其實只是觀察他喜歡的事物,進而讓他去接觸,沒想到點石成金!相反的,若她只專注自己孩子自閉的缺點,傷心難過,也不會有今日以他為傲的機會。 - 以正面,接受的態度,去看待這些孩子
我住的社區裡有個年輕人,大家都認識,他外表就不一樣,說話也不太清楚,每回看到人,不管認不認識,都很熱情的打招呼。有幾次,我坐在咖啡廳裡,他逕自走進來,一屁股坐下跟我聊起來,商家們不但不趕他,還會稱讚他英文說得很好,對待他就像一般人一樣。這種態度,我覺得很棒,也很難得。對於特殊的孩子,其實不用過度呵護,給與需要的協助,但用一般的態度來看待他們,彼此不會有壓力,孩子也不會從小就認為,我和大家不一樣。
以前教書時,遇到特殊的學生,都會很心疼,但也很感激。因為他們,讓我重新審視許多習以為常的事,其實他們教我們的,比我們給他們的,要多出很多。
特別的孩子,是生命的禮物!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thespiritscience.net/2016/01/31/jacob-barnett/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57942/Revealed-How-autistic-genius-Stephen-Wiltshire-drew-amazing-picture-Londons-skyline.html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life/parenting/how-kristine-barnett-nurtured-her-autistic-sons-spark-of-genius/article12752500/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133533365@N06/2158121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