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暫居娘家,和即將進小學的姪女長時間相處。本來呢,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要無憂自在,一直以來家中的大人對孩子都採取放牛吃草的態度。但想想半年後孩子就要進國小就讀,差不多是建立常規的時候,希望姪女透過健康的生活常規進而到能自動自發。遂而,決定做個改造。我先拜讀具有廣大研究資料為底,由三位心理學家、治療師執筆的暢銷書: The Learning Habit – A Groundbreaking Approach to Homework and Parenting that Helps Our Children Succeed in School and Life. (中譯本為: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從回家作業到晚餐桌上的增能教養革命。由大寫出版社出版。),勾勒幾個重點,逐步實踐在姪女身上。
首先,我照著書上建議,先追蹤孩子使用電腦、平板甚至電視的時間。我姪女原先的作息大致如下:
4:30 幼兒園放學
4:30-5:00 點心時間、和家族成員孩子玩耍
5:00-6:00 看電視/玩平板/滑手機
6:00-7:00 用餐
7:00-8:00 看電視/玩平板/滑手機
8:00-8:30 洗澡、偶爾寫幼兒園交代的作業
8:30-10:30 (甚至更晚) 看電視/玩平板/滑手機
12:00 以前 睡覺
真是慘不忍睹的生活作息。這孩子缺乏運動、與家人互動,花在電腦、平板和電視的時間多得離譜。你可能會生氣的質問:大人呢? 大人都跑去哪裡了? 大人都忙著照顧更小的嬰幼孩。大人下班後也都累得像條狗;沒錯,在這家庭你可以看到的景況是:孩子看電視、大人滑手機。
根據這本書的建議,要用增能教養來引導孩子。增能教養常用的方法有 (摘自中文版 42 頁):
第二點,和孩子溝通後定下規定,就得貫徹到底,沒有例外。孩子可以選擇不遵守規定但是嚐到苦果,也可以選擇遵守規定,大家相安無事各取所需。比如,若規定孩子先完成學校的作業才能上餐桌吃飯,那麼孩子可以選擇躺在地上哭鬧,但眼睜睜看著說到做到的父母自顧用餐,把餐點收走。或是乖乖遵守約定,一起開心用餐。
第三點,盡量讓孩子自己完成所有的任務,逐次減少叮嚀和督促。一旦孩子的自主性有進步,就針對他獨力完成的能力誇獎。
所以,我勾勒出心目中理想、且適合姪女的生活作息:
4:30 幼兒園放學
4:30-5:00 點心時間
5:00-6:00 複習幼兒園的功課(至少十分鐘),沒完成不可吃晚餐。
和堂表兄弟姊妹一起玩耍 (但是不能看電視、玩平板和滑手機)
6:00-7:00 用餐
7:00-8:00 先閱讀十到二十分才能看電視或玩平板 (至多四十分鐘)
8:00-9:00 幫忙做一樣家事、整理書包、(和家裡長輩) 到公園散步玩耍
9:00 洗澡、上床睡覺
如何改變呢? 我自己有幾項原則:
而書本裡針對常規的建立,也提供一實用技巧:依照提示 (Cue)、常規 (Routine)、獎勵 (Reward) 的模式。前提是,要先跟孩子共同約定好該遵守的規矩。我以自己的實施的經驗作舉例。我和姪女約定,幼兒園放學進家門後,要先洗手、把餐袋裡的餐碗拿到水槽,才能吃點心。
而當事者的反應呢? 我問姪女幾個問題,而她的回答如下:
看來,規律的生活所帶來的益處,孩子是可以體會到,進而認同的。只是離「自動自發」還有一段距離,是否只要堅持就能順理成章地養成這樣的習慣,我目前仍在驗證。
檢討這一個月來,常規習慣建立的改造計畫,斯以為最顯著的困難有:
這是一篇為長輩者自我檢討的改造歷程。我感受到常規建立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孩子也非固執到難改,反而是大人們能不能為孩子樹立一模範,以身作則參與其中呢? 在孩子面前不滑手機、用平板,帶孩子一起運動、閱讀。講來容易,做來難;難怪有人會說,養孩子其實是給家長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
首先,我照著書上建議,先追蹤孩子使用電腦、平板甚至電視的時間。我姪女原先的作息大致如下:
4:30 幼兒園放學
4:30-5:00 點心時間、和家族成員孩子玩耍
5:00-6:00 看電視/玩平板/滑手機
6:00-7:00 用餐
7:00-8:00 看電視/玩平板/滑手機
8:00-8:30 洗澡、偶爾寫幼兒園交代的作業
8:30-10:30 (甚至更晚) 看電視/玩平板/滑手機
12:00 以前 睡覺
真是慘不忍睹的生活作息。這孩子缺乏運動、與家人互動,花在電腦、平板和電視的時間多得離譜。你可能會生氣的質問:大人呢? 大人都跑去哪裡了? 大人都忙著照顧更小的嬰幼孩。大人下班後也都累得像條狗;沒錯,在這家庭你可以看到的景況是:孩子看電視、大人滑手機。
根據這本書的建議,要用增能教養來引導孩子。增能教養常用的方法有 (摘自中文版 42 頁):
- 透過常規建立良好的習慣。
- 透過選擇增進孩子的能力。
- 稱讚孩子的努力。
第二點,和孩子溝通後定下規定,就得貫徹到底,沒有例外。孩子可以選擇不遵守規定但是嚐到苦果,也可以選擇遵守規定,大家相安無事各取所需。比如,若規定孩子先完成學校的作業才能上餐桌吃飯,那麼孩子可以選擇躺在地上哭鬧,但眼睜睜看著說到做到的父母自顧用餐,把餐點收走。或是乖乖遵守約定,一起開心用餐。
第三點,盡量讓孩子自己完成所有的任務,逐次減少叮嚀和督促。一旦孩子的自主性有進步,就針對他獨力完成的能力誇獎。
所以,我勾勒出心目中理想、且適合姪女的生活作息:
4:30 幼兒園放學
4:30-5:00 點心時間
5:00-6:00 複習幼兒園的功課(至少十分鐘),沒完成不可吃晚餐。
和堂表兄弟姊妹一起玩耍 (但是不能看電視、玩平板和滑手機)
6:00-7:00 用餐
7:00-8:00 先閱讀十到二十分才能看電視或玩平板 (至多四十分鐘)
8:00-9:00 幫忙做一樣家事、整理書包、(和家裡長輩) 到公園散步玩耍
9:00 洗澡、上床睡覺
如何改變呢? 我自己有幾項原則:
- 和孩子溝通。若孩子有不能接受或做不到的地方,視情況調整。
- 和家中其他大人溝通 (這居然是最困難的)。請大家多多配合。
- 一次改變一條,當改變成功成為習慣,再增加調整內容。比如,我先要求姪女吃完點心後必須複習幼兒園的功課、玩耍,直到用餐時間。當她在不需要我提醒、督促就可以自己完成這項任務,我才進入到下一個作息調整,也就是七點到八點先閱讀再看電視這一條。
- 檢視自己。叮嚀的次數是否逐漸減少,讚美自主的話有沒有天天說。
而書本裡針對常規的建立,也提供一實用技巧:依照提示 (Cue)、常規 (Routine)、獎勵 (Reward) 的模式。前提是,要先跟孩子共同約定好該遵守的規矩。我以自己的實施的經驗作舉例。我和姪女約定,幼兒園放學進家門後,要先洗手、把餐袋裡的餐碗拿到水槽,才能吃點心。
- 當姪女進家門,洗完手後討點心吃,我便問:你還記得我們的約定?→提示 (Cue)
- 姪女恍然大悟,拿出書包中的餐袋,把碗放進水槽。→常規 (Routine)
- 她順利享用到美味點心。→獎勵 (Reward)
而當事者的反應呢? 我問姪女幾個問題,而她的回答如下:
- 問:這陣子姑姑要求你少看電視,多運動和寫作業,你喜歡嗎?
答:很好啊。 - 問:不看電視,滑手機這件事,你會受不了嗎?
答:不會啦,如果一開始不看,接下來就不會想了。 - 問:少看電視、滑手機會讓你晚上睡得比較好嗎?
答:會喔!以前我都翻來翻去睡不著,現在手這樣遮著,一下子就睡著了。 - 問:固定讀一點書,你會討厭嗎?
答:不會。有時候也是有趣。因為你教我一點新的東西,我到學校去上課就比較會回答,老師就誇我很棒啊。這樣我覺得還不錯。 - 問:我如果不在家,沒人提醒你,你也會做自己該做的事嗎?
答:(猶豫狀) 會啊。
看來,規律的生活所帶來的益處,孩子是可以體會到,進而認同的。只是離「自動自發」還有一段距離,是否只要堅持就能順理成章地養成這樣的習慣,我目前仍在驗證。
檢討這一個月來,常規習慣建立的改造計畫,斯以為最顯著的困難有:
- 家庭其他成員的認同和身體力行的配合是孩子常規能否成功建立的關鍵。遺憾是,生活在大家庭,尤其是和爺爺奶奶一起住,需多規定就容易被打破。「孩子肚子餓到發抖,還寫甚麼功課。」「偶爾一次沒關係。」所以,花多少時間督促孩子,恐怕也要付出對等的心力和其他家庭成員溝通;沒有辦法幫上忙,也不要扯後腿。
- 孩子發自內心的動力是常規持續與否的關鍵。大人用策略協助孩子養成習慣、多方鼓勵,但還是比不上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同。我想,這攸關孩子的天生質性和他們的行動力,也是為人父母在教養路上最大的挑戰。而我自己也還在持續摸索那孩子的「點」。
這是一篇為長輩者自我檢討的改造歷程。我感受到常規建立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孩子也非固執到難改,反而是大人們能不能為孩子樹立一模範,以身作則參與其中呢? 在孩子面前不滑手機、用平板,帶孩子一起運動、閱讀。講來容易,做來難;難怪有人會說,養孩子其實是給家長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
-
參考資料文章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4131
http://www.amazon.com/The-Learning-Habit-Groundbreaking-Parenting/dp/0399167110
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floyduk/47007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