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遇到了一個教養孩子方面的困境,在我和孩子爸爸充分討論之後,我們做出了一個一致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其實是違反我們對孩子的一貫教養方式的,這事情和打人有關。
一直以來,我們對小孩子都是耳提面命的說不可以動手,有什麼衝突都好好講,講不清楚就再想辦法講清楚,而動手是要被隔離的,要去自己房間冷靜一下的。不過最近,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事,深度挑戰到了我們這個教養模式。
事情是這樣的。近來由於孩子們的一個課外活動,我家弟弟每個星期都會固定遇到另外一個年紀差不多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對我家弟弟可算是「一見鍾情」,上來就要一起玩。可他一起玩的方式非常不同尋常,他會拉扯人,會直接從別人手裡搶玩具,搶不過來就馬上動手打人。這樣的方式,讓我和孩子都很沒有準備,一時之間無法馬上找到一個有效的應對之策。
其實我們平時並不只是在講不可以動手的,我們也了解小孩子在外面總會遇到別人先動手的情況,所以我們同時也講,遇到別人先動手的時候,要怎麼做:
當弟弟大聲說不要的時候,那個小男孩完全不理他。當弟弟跑開的時候,他就在後面追,雖然他確實追不上弟弟,可是沒有人永遠處於奔跑的狀態,所以只要弟弟停下來,他就馬上又粘過來動手。於是最後一招,告狀,這個男孩的媽媽實際上也和我一樣,都是陪著來的,但是當小孩子跑去跟她講她的孩子經常打人的時候,她僅僅輕描淡寫的對著兒子說了句不要,就沒有下文了。然後,這個小男孩照樣追著我家弟弟打,而到了這個時刻,我家的小孩就跑回我身邊求救。
四五歲的孩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當他在外面遇到搞不定的情況時,跑來爸媽身邊尋求幫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可是,考慮到他是男孩子,而這次的對手是個身形、年齡都還略略小於他的孩子,我不得不多想了一下,我是不是要出面保護自己的孩子,還是讓孩子去打屬於自己的仗?
其實在我真正好好思考之前,我已經做過保護者的角色了。一開始的時候,我和弟弟都沒有準備,弟弟第一次跑來和我說那個小孩總打他的時候,那個小男孩真的就追過來扯住弟弟的衣服和手臂,我下意識的跟他講,不要動手,等我們想玩的時候再一起玩。那個小男孩走開了,可是沒過多久又跑回來繼續搶東西打人的循環,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也許該讓弟弟自己去處理了。畢竟,這是我們每個星期的固定活動,也是對方的固定活動,既然躲不開,我總不能時刻替兒子出頭,從長遠看,孩子也必須學習如何保護自己。我和孩子爸爸講述事情經過,彼此討論,最後我們一致決定,讓弟弟打回去。
但是,這話我們說起來已經不容易了,想不到弟弟做起來更難,因為我們長期的教育都是不可以動手,遇到一個難纏的對手時,他根本不知道怎麼回擊才是有效的。我仔細觀察過對方小男孩,發現他確實只是想和弟弟玩,但是他和人玩的方式就是搶東西打人,當我家弟弟抓住他的手臂不讓他打過來、或者回打他一下之後,他會變得很興奮,特別高興的打回來,似乎這樣就是在和弟弟玩了。而我家弟弟的期許大概是打回去就可以解決戰鬥,但結果發現這是一場持久戰,他不知道能不能、該不該打一場持久戰,仗著跑得快,又遁回媽媽我的身邊尋求庇護。但這並不能有效制止對方不再來犯,所以我就只好一再的閃開,讓弟弟去打屬於自己的戰爭。
這戰爭還是進行時,因為每週固定一次的遭遇都還在繼續著。我當然也想過是否和對方的媽媽談一談,但是小孩子告狀的結果已經很明了,我確實不認為我出面找對方家長就會改變那個孩子的行為方式;更何況我不覺得這是霸凌,對方家庭及教養方式肯定也有我無法了解的部分,無需興師問罪般的去交涉。倒不如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這對兒子剛好是個訓練機會,訓練他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堅持自己的立場,經過幾個星期的遭遇戰,兩個男孩子甚至可以停戰然後一起玩一下,這也算是學習如何與同自己很不一樣的人相處。所以,因為這個事情,我們現在對孩子的教養準則也加多了一條,變成這樣子的了:
一直以來,我們對小孩子都是耳提面命的說不可以動手,有什麼衝突都好好講,講不清楚就再想辦法講清楚,而動手是要被隔離的,要去自己房間冷靜一下的。不過最近,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事,深度挑戰到了我們這個教養模式。
事情是這樣的。近來由於孩子們的一個課外活動,我家弟弟每個星期都會固定遇到另外一個年紀差不多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對我家弟弟可算是「一見鍾情」,上來就要一起玩。可他一起玩的方式非常不同尋常,他會拉扯人,會直接從別人手裡搶玩具,搶不過來就馬上動手打人。這樣的方式,讓我和孩子都很沒有準備,一時之間無法馬上找到一個有效的應對之策。
其實我們平時並不只是在講不可以動手的,我們也了解小孩子在外面總會遇到別人先動手的情況,所以我們同時也講,遇到別人先動手的時候,要怎麼做:
- 大聲制止對方
- 如果無效,則跑開
- 仍然無效,則告訴老師或者對方父母
當弟弟大聲說不要的時候,那個小男孩完全不理他。當弟弟跑開的時候,他就在後面追,雖然他確實追不上弟弟,可是沒有人永遠處於奔跑的狀態,所以只要弟弟停下來,他就馬上又粘過來動手。於是最後一招,告狀,這個男孩的媽媽實際上也和我一樣,都是陪著來的,但是當小孩子跑去跟她講她的孩子經常打人的時候,她僅僅輕描淡寫的對著兒子說了句不要,就沒有下文了。然後,這個小男孩照樣追著我家弟弟打,而到了這個時刻,我家的小孩就跑回我身邊求救。
四五歲的孩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當他在外面遇到搞不定的情況時,跑來爸媽身邊尋求幫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可是,考慮到他是男孩子,而這次的對手是個身形、年齡都還略略小於他的孩子,我不得不多想了一下,我是不是要出面保護自己的孩子,還是讓孩子去打屬於自己的仗?
其實在我真正好好思考之前,我已經做過保護者的角色了。一開始的時候,我和弟弟都沒有準備,弟弟第一次跑來和我說那個小孩總打他的時候,那個小男孩真的就追過來扯住弟弟的衣服和手臂,我下意識的跟他講,不要動手,等我們想玩的時候再一起玩。那個小男孩走開了,可是沒過多久又跑回來繼續搶東西打人的循環,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也許該讓弟弟自己去處理了。畢竟,這是我們每個星期的固定活動,也是對方的固定活動,既然躲不開,我總不能時刻替兒子出頭,從長遠看,孩子也必須學習如何保護自己。我和孩子爸爸講述事情經過,彼此討論,最後我們一致決定,讓弟弟打回去。
但是,這話我們說起來已經不容易了,想不到弟弟做起來更難,因為我們長期的教育都是不可以動手,遇到一個難纏的對手時,他根本不知道怎麼回擊才是有效的。我仔細觀察過對方小男孩,發現他確實只是想和弟弟玩,但是他和人玩的方式就是搶東西打人,當我家弟弟抓住他的手臂不讓他打過來、或者回打他一下之後,他會變得很興奮,特別高興的打回來,似乎這樣就是在和弟弟玩了。而我家弟弟的期許大概是打回去就可以解決戰鬥,但結果發現這是一場持久戰,他不知道能不能、該不該打一場持久戰,仗著跑得快,又遁回媽媽我的身邊尋求庇護。但這並不能有效制止對方不再來犯,所以我就只好一再的閃開,讓弟弟去打屬於自己的戰爭。
這戰爭還是進行時,因為每週固定一次的遭遇都還在繼續著。我當然也想過是否和對方的媽媽談一談,但是小孩子告狀的結果已經很明了,我確實不認為我出面找對方家長就會改變那個孩子的行為方式;更何況我不覺得這是霸凌,對方家庭及教養方式肯定也有我無法了解的部分,無需興師問罪般的去交涉。倒不如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這對兒子剛好是個訓練機會,訓練他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堅持自己的立場,經過幾個星期的遭遇戰,兩個男孩子甚至可以停戰然後一起玩一下,這也算是學習如何與同自己很不一樣的人相處。所以,因為這個事情,我們現在對孩子的教養準則也加多了一條,變成這樣子的了:
- 不可以主動動手
- 如果對方動手,要大聲制止
- 如果無效,要跑開
- 再無效,可以去告訴老師或對方家長
- 仍然無效,要打回去
- 不可以打頭及身體正面
-
參考資料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lifeoftravel/5040314634/